助力“雙碳” 吉林加緊打造“陸上風光三峽”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自正式提出“雙碳”目標以來,我國多地加快佈局清潔能源體系建設。吉林省作為國家九大清潔能源基地之松遼清潔能源基地的核心區域,近年來正致力打造西部“陸上風光三峽”等重點工程,為“雙碳”助攻。
立足風多、光多、未利用土地多等資源稟賦,吉林西部正在完善産供儲銷全鏈佈局,探索“風光氫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能源體系建設路徑。其中,規模持續擴大的“陸上風光三峽”,預計3年後將在新能源裝機和年發電量兩項指標上超過水上三峽。
“風光”正好
吉林西部地勢平坦,凜冬時節雖無東部山區層次分明的林海雪原,卻有江河縱橫湖泡互濟凝成的闊野冰原。驅車而入,不計其數的風車映入眼簾。“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曾是吉林西部居民對當地氣候的吐槽點,近些年卻成了這裡吸引資本進駐的著眼點。
從廣東珠海縱跨近23個緯度北上至吉林白城通榆的唐勇,就是為“追風”而來。“我們公司門前有條風電大路。”他説,大路兩側匯集了遠景、三一、東方電氣等8家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從扇葉、主機、塔筒到法蘭、箱變、電控。“一座縣城的一條街路有這麼齊整的風電産業鏈,在國內也是不多見的。”他感慨。
風電大路,是吉林西部加強新能源體系佈局的縮影。唐勇擔任董事長的通榆水發達馳電氣(吉林)有限公司是一家輸變電設備供應商,也是風電裝備産業鏈的重要一環。記者在風電大路看到,一輛輛裝載巨大風葉的卡車緩緩駛過,龍門吊幾乎成了兩側企業門面的標配。
“風力”驅動下,吉林西部10餘年前就已成為國家首批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這裡處於大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西南氣流通道上,是中國風能儲量富集地區,還是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區交匯帶,未利用土地資源多,開發潛力大,且交通日益暢達,形成“風”聚産業的基礎。
“風好光也好”是業界對吉林西部的讚譽。國家能源局公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吉林光伏發電利用小時數達1263小時,位居全國前列。
7800余塊光伏板,以一望無盡的矩陣分佈在100余口油井和5座場站周圍,這是記者在位於松原的吉林油田看到的景象。吉林油田曾是典型“三低”油田,受制于先天稟賦等要素,傳統生産模式下成本難以下降。為此,吉林油田將綠電業務作為“新大陸”,先後啟動了15萬千瓦、55萬千瓦、130萬千瓦風光電項目,截至今年10月15日已累計並網發電76.05萬千瓦時。
“吉林省正在打造可再生能源發展三大板塊。”吉林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處長王春雨表示,西部集中開發風光資源,形成綠色能源生産區,打造“陸上風光三峽”;中部重點開發分散式風光資源,形成低碳消費核心區;東部重點開發水電資源,打造“山水蓄能三峽”,形成東北應急調峰保障和儲能區。
“陸上風光三峽”是吉林可再生能源發展三大板塊的核心。主體區域包括白城、松原、四平等3市11縣,預計2025年實現新能源裝機3000萬千瓦、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兩項指標均將超過水上三峽。
作為“陸上風光三峽”的配套支撐,吉林西部還在打造“中國北方氫谷”。長期以來,全球多地都面臨著風電、光電自身特點導致的儲存與消納難題。為此,今年10月,吉林西部啟動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範項目建設——投産後將助力實現省內消納、外送、制氫等3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
“中國北方氫谷”第一個上線産品是公交車。2020年,東北首條氫燃料公交車線路在白城開通。記者發現,這款車不僅駕駛室、乘客席富含科技感與舒適感,關鍵是其排出的不是廢氣而是水。雖因省外購氫等問題一度停擺,但今年底當地制氫加氫一體化項目投入運營後,這款車將重新運營且增設全域旅遊線路。
今年前三季度,吉林風電、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已達1265萬千瓦,同比增長32.74%,增速創歷史新高。
“雙碳”驅動
“年底,白城將建成吉林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白城市能源局副局長田秀華介紹,白城是吉林裝機容量最大的城市,白城新能源産業在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佔比也是省內領先。她認為,吉林西部多年來新能源産業不斷實現跨越發展,與對全球的減碳承諾密不可分。
11月20日,聯合國氣候大會第二十七次締約方會議(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落幕。大會就“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落實及治理事項通過了數十項決議,成為應對人類社會工業化以來全球變暖及其伴生相關問題的又一次有力推動。
業界認為,自199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首次締約方會議以來,因全球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自然環境等差異,真正産生里程碑意義的是在京都舉辦的COP3和在巴黎舉辦的COP21。其中,2015年COP21産生的《巴黎協定》首次提出“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5℃之內”目標。
《巴黎協定》的共識來自新時代中國的有力推動。在COP21舉辦的前一年,我國便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目標,並於6年後正式提出“雙碳”,並涉及2030年國內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12億千瓦以上的具體目標。在此背景下,吉林利用既有稟賦搶抓機遇,在西部深挖“風光”潛力。
通榆是吉林西部的“風口”,風電裝機容量佔全省1/3。在通榆三一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零碳智造産業園裏,工人們正在車間忙著組裝主機,院內一個個巨大葉片壯觀排列等待裝車。公司行政經理陳永春説,近年來基礎設施改善,企業運輸時間成本降低了,設備遠銷新疆、甘肅、雲南等省區。
這座縣城的“風能”越來越足。從1998年建成全省首家風電廠起步到引進風電裝備製造企業“建鏈”,從風力發電併入國家電網到吸引裝備製造企業陸續進駐,當地風産不斷“上新”。今年2月,通榆三一風電啟動零碳智造産業園項目,著力打造綠電體系産業園區。通榆天能重工在今年擴大了産能,可實現年産風電塔筒20萬噸,年産值可達20億元。
與“風”不同,光伏發電無須機械能轉化,且轉化效率更高、成本下降空間更大。2015年以來,我國有序推進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實施和基地建設。白城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光伏“領跑者”基地,在東北地區百萬千瓦級光伏大基地建設中對技術進步、産業升級、成本節省進行持續探索。
站在白城光伏領跑獎勵激勵基地興東220kV升壓站瞭望臺上,記者看到一望無垠的光伏方陣正靠智慧追光技術運作。副站長郭頌説,升壓站已連續安全運作近900天,2020年並網以來年發電量約3.7億千瓦時,光伏讓這片重度鹽鹼地得到利用,未來還將配合周邊村屯發展“光伏+”産業助力鄉村振興。
“雙碳”驅動下,吉林省能源生産結構也在加速轉變。2020年吉林省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30.5%,比2015年提高11.1個百分點,在能源結構調整中進一步發揮作用。王春雨表示,新能源産業除了能推進生産生活用能低碳化,提高新能源消費佔比,還能推動工業用能成本下降,助力招商引資,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氫動”未來
國家能源局2021年統計,近10年來我國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單位千瓦平均造價分別下降30%和75%左右。雖然産業鏈整合製造壓縮了成本,但風時來時去、光晝出夜伏的屬性決定了其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電力系統實時平衡的固有特性導致其尚難適應清潔能源帶來的電力波動,所以“棄風棄光”在多地尚存。
吉林選擇“風光氫一體化”,以氫盤活下游。吉林屬於電力外送省份,省內用電市場尚不能滿足清潔能源消納需要。統計顯示,目前吉林清潔能源已開發容量約佔可開發量的10%,雖然未來空間廣闊,但發展過程中需要提前找出符合“雙碳”需求的消納渠道,避免發出的富餘電浪費掉。
氫是較為理想的零碳燃料,被業界認為是能源替代的萬金油。在未來風光發電成本繼續下降的預期下,新能源電力生産的綠氫,被認為是未來市場最具規模性和競爭力的氫氣來源,還是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的關鍵要素。
10月26日,“氫動吉林”暨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範項目在白城大安啟動建設。項目由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首期工程新能源裝機80萬千瓦,預計2024年投産。項目投産後可實現年制綠氫3.2萬噸、年制綠氨18萬噸,每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65萬噸。
安全高效的儲運技術是氫能大規模商業化的前提。“在‘氫動吉林’中,我們選擇‘氨和甲醇’破解氫儲運難題。”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氫能産業中心主管李忠恕表示,具體是將綠氫合成綠氨、綠醇視作儲能,“風光”資源以化學能形式儲存,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長時間存儲和遠距離、跨地域運輸。
吉林作為中國一汽總部所在地,近年來還力促“氫動”汽車。目前,解放、紅旗等品牌均在加強氫研發與應用。今年6月,一汽解放300台解放氫燃料電池車從長春發車,交付到上海、北京、山西等地用戶手中。與傳統燃油車相比,一汽解放氫燃料電池車的燃料電池發動機峰值效率60%,電機高效區佔比達85%。
吉林近期發佈的《“氫動吉林”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顯示,將把發展氫能作為推動産業轉型升級、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引擎,主要聚焦氫基化工、氫能交通、氫儲能、氫能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培育千億級産業集群。
為適配“陸上風光三峽”建設,吉林西部還在推進白城、松原、四平雙遼等地區的3個綠電産業園區建設。園區將採用“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形成低電價政策洼地,通過增量配電網將風光能源發電站、用來調解發電穩定性的儲能設備、消耗電能負荷端連接起來,構建獨立運營體系。
“白城綠電産業園區輻射半徑達100公里,每年可為區內綠色新材料、綠色冶金、綠色裝備製造、綠色大數據、綠色食品等7大産業園供電550億千瓦時,進而為落實‘雙碳 ’目標、實現綠色發展提供更多的動能。”田秀華説。
□記者 王昊飛 王帆 魏蒙 長春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助力“雙碳” 吉林加緊打造“陸上風光三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