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公募基金經理頻繁離職 誰來為長期投資負責?

基金産品的銷售只是服務的開始,基金經理的頻繁變更將對基金運作和投資者産生較大影響。對於基金經理而言,不妨靜下心來,把一隻基金管得久一點,業績做得好一些,最終實現規模與業績的良性迴圈

近年來公募行業駛入發展快車道,人才流動明顯加快。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經理離職數量已超過300人,處於歷史高位。基金經理跳槽後的去處主要有兩個:一是自己創立私募或加入知名私募平臺;二是加盟新的公募基金公司。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産品的銷售只是服務的開始,基金經理的頻繁變更將對基金運作和投資者産生較大影響。對於基金經理而言,不妨靜下心來,把一隻基金管得久一點,業績做得好一些,最終實現規模與業績的良性迴圈。

今年以來逾300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來已有超300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這一數量與去年大體持平。拉長期限來看,近幾年,隨著公募行業快速發展,基金經理離職數量逐年攀升,去年首次超過300人。

老人離職後,基金公司持續提拔新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增聘的基金經理超過600人,同樣處於歷史較高水準。“行業快速發展,人員流動往往也較快。為了補充新鮮血液,不少基金公司選擇提拔研究員成為基金經理。”滬上某基金研究員説。

淡化明星基金經理、加強團隊作戰能力成為多家頭部基金公司的一致選擇。“一個市場牛熊週期至少5年,經歷兩個週期,投研人員才能成熟。所以,相對成熟的基金經理需要20年的歷練。”中歐基金董事長竇玉明直言。從全球範圍來看,優秀公募基金經理的年齡段集中在40歲以上,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才發展了20多年,真正願意在公司平臺上一點點把“産能”做大、把流程標準化、把業績做得更穩定的人並不多。竇玉明強調,依靠團隊取得的投資業績,更穩定、持續、可預期。

基金經理離職後的兩大去向

離職的基金經理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他們的下一站主要是兩個方向:一是投身私募;二是加入其他公募基金公司。

“奔私”是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後的首選項。例如,興證全球基金原副總經理董承非離職後加盟老同事創辦的睿郡資産,華安基金原投資部總監崔瑩、易方達基金原百億級基金經理林森加盟上海勤辰私募。

創立新私募成為大多數離職明星基金經理的選擇。例如,寶盈基金原權益投資部總經理肖肖創立海南上善如是私募,中歐基金原百億級基金經理周應波創立了運舟資本,匯添富基金原基金經理雷鳴牽頭組建了上海潤時私募等。

在招商證券研究員看來,上述兩個去向各有優劣。通過加盟成熟的私募平臺,基金經理可以利用平臺已有的成熟投研資源和運作框架,專心做好投資,不必被公司治理和日常運營所分心,同時基金經理對投資組合也擁有更加自由的裁量權;而通過自主創業,基金經理對公司擁有控制權,在公司治理、團隊架構、股權安排、分紅等方面更具有主動權。

除了加盟私募,也有不少基金經理跳槽到其他公募基金公司。例如,2020年公募基金冠軍趙詣加入成立不久的泉果基金,光大保德信原研究總監魏曉雪加盟外資公募路博邁基金,工銀瑞信原基金經理閆思倩加入鵬華基金等。

一些基金經理則回歸老東家懷抱。例如,2020年方緯離開華泰柏瑞基金加入富國基金。今年7月,華泰柏瑞基金公告稱,華泰柏瑞價值增長混合增聘方緯為基金經理。

監管出手規範人才流動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基金行業本身是金融服務行業,基金産品的銷售不是一次性行為,許多投資者是因為相信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而買入,基金經理的離職將對基金運作和投資者産生較大影響。基金經理長久穩定,投資者方能拿得住。

監管部門已關注到公募行業人才流動問題,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限制措施。今年證監會發佈《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及其配套規則。根據《辦法》,公募基金管理人應當加強關鍵崗位人員離職管理,構建完善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為公司經營管理和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援。

監管部門加大了對基金經理離職的約束,將靜默期由之前的3個月延長至1年,提高了“公奔私”的門檻。同時,追索扣回制度同樣適用於離職人員,也就是説,已從公募離職的人員有可能被要求退回獎金。業內研究人士説:“為了促進公募基金行業健康發展,對基金經理離職的限制和約束更加嚴格了,這有助於促進行業的人才穩定和長期發展。”

中泰資管姜誠分析道,從基金經理角度看,離職的出發點不外乎兩個:一是個人價值最大化;二是社會價值最大化。他認為,同時提升這兩種價值的路徑是放棄對短期規模的追逐。“把一隻基金管得久一點,業績做得好一些,長此以往,規模很難不增長”。記者 陸海晴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公募基金經理頻繁離職 誰來為長期投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