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保險業年內開出逾兩千張罰單 金額超兩億五千萬元

今年以來,保險業強監管態勢延續。《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資訊統計發現,截至12月10日,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年內對保險業開出逾2000張罰單,罰沒金額合計超2.56億元。百萬級罰單頻現,多人被予以終身禁業的頂格處罰。

業內人士指出,虛列費用、虛假承保、虛假退保、虛假理賠和虛挂保費的“五虛”問題仍是行業痼疾,規範市場公平競爭刻不容緩,保護保險消費者利益、強調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則成為監管新趨勢。

頂格處罰頻現

據記者初步統計,年內至少有16家機構及相關責任人被處罰金額超百萬元,超20人被予以終身禁業的頂格處罰。監管機構針對行業痼疾持續“下猛藥”。

因虛列費用等問題,中國人壽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湛江中心支公司及相關人員收到215萬元的“罰單”,成為年內之最。緊隨其後的是太平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及相關人員的170萬元“罰單”以及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陜西省分公司及相關人員的169萬元“罰單”,從處罰原因看,這兩筆處罰均涉及“未按規定使用保險條款或費率”和“財務或業務數據不真實”的情形。

“虛構業務套取資金”一直是近年保險業監管的重中之重。11月9日,中國人民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蒼南支公司因“編制或提供虛假資料、虛構業務套取資金”等問題,被處以114萬元的罰金;8月2日,時任廈門市天地安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張文元因“編制和提供虛假報告報表、妨礙依法監督檢查”,被廈門銀保監局予以終身禁業的處罰。

同時,監管部門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強。今年4月,因“保險從業期間實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行為,對機構代理人管理不到位問題負直接責任”,重慶銀保監局連發五張“罰單”,對分屬於中國人壽、人保壽險、泰康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和新華人壽的11名保險從業人員予以終身禁業的處罰。

“一些機構為了搶市場、搶渠道、搶客戶,進行不正當競爭,這個過程中魚龍混雜,會出現不合規甚至舞弊欺詐的情況。虛列費用、虛假承保、虛假退保、虛假理賠和虛挂保費的‘五虛’問題仍是行業痼疾,規範市場公平競爭刻不容緩。”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風控及合規服務主管合夥人、註冊會計師楊豐禹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行為太過短視,行業轉型期,機構和從業者應看得更長遠。

監管視角更趨精細化

監管處罰“出重拳”的同時,監管視角也更加精細化。今年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法規及監管政策,涉及保險資産管理、資訊安全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保險公司融資規範等領域。監管機構在保險資産管理領域提出了內外部審計要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及資訊安全保護領域提出了評估要求。

今年以來,銀保監會密集發文,包括《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銀行保險監管統計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等,均強調資訊安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今年8月,國壽財險的兩名員工和太保産險的一名員工,就因“違反法律規定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分別被處以禁業五年的行政處罰。

“監管對於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正不斷加強。”楊豐禹表示,“隨著數字化對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技術數據的應用越來越多,監管自然要引導機構和從業者合理應用。在國家相繼出臺數據安全法及個人資訊保護法的背景下,保險業相應提出一些監管要求,也加強了相關處罰力度。”

機構認為,當前行業普遍面臨渠道圈層與客戶圈層不匹配、渠道能力與客戶需求不匹配等困境,保險代理人改革需更進一步,轉型已成行業共識,構建以價值為導向的多元渠道更是大勢所趨。

開源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高超表示,行業向高品質轉型的本質是重構商業模式,由以往的人海戰術、節奏行銷、費用推動的模式轉換成基於客戶需求的顧問式行銷,而代理人渠道需要的不僅僅是清虛與賦能,更重要的是從思想和能力上進行轉變和升級。記者 胡恩燕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保險業年內開出逾兩千張罰單 金額超兩億五千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