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壁畫在她筆下“走出”石窟
近日,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公佈了2022年度入圍名單,新疆畫家張愛紅作品龜茲壁畫189窟《為母説法》上榜。這幅克孜爾壁畫臨摹作品讓人們驚嘆克孜爾石窟藝術的獨特神韻,更為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力折服。
“希望我的作品能讓更多人關注克孜爾石窟。”62歲的張愛紅曾在這裡“面壁”18年。
克孜爾石窟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斷崖上,是我國現存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古代工匠和藝術家大約在西元三世紀至西元八九世紀,在這裡開窟造像,創造了這一聞名世界的文化藝術瑰寶。
1981年,張愛紅作為遊客第一次見到克孜爾石窟,古代藝術家精湛恢宏的作品讓她一見傾心。1984年,她和丈夫一起來到克孜爾石窟臨摹壁畫;1985年,她成為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第一批壁畫臨摹師。
彼時,研究所剛成立,住的是土坯房,經常停電,沒有自來水,交通不便。克孜爾石窟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還經常遭到沙塵暴的突襲。
這些在張愛紅眼中都不算大事。“每天能畫畫就是幸福的事,能上洞窟畫畫就是最好的待遇。”她笑著回憶往事,“有時,原本正為生活中的事情煩惱著,一走進洞窟,拿起畫筆,就覺得外面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心裏安靜極了,只有壁畫。”
臨摹壁畫是一種高難度的“創作”。要畫出龜茲壁畫原有的神韻,就要和古代藝術家一樣傾注全部心血。每臨摹一幅壁畫前,張愛紅會先研讀壁畫中的故事,然後認真讀畫。“讀它的線條、色彩、造型,讀千年歲月留下的每一道印跡。我常常和古代的藝術家們‘對話’,能真切地感到他們創作時的激動和虔誠。”張愛紅説。
她常常一個人在洞窟中,一個馕,一壺水,從早晨畫到日暮。18年,大概6480多天,就這樣一天天走過來。直到2001年,兒子要上中學了,需要一個能安心讀書的環境。張愛紅才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克孜爾。18年的“面壁”時光讓她心懷感恩:“克孜爾石窟成就了我的藝術人生。”
2010年3月,張愛紅應邀赴東京藝術大學,舉辦了絲綢之路龜茲石窟壁畫臨摹展覽會,在當地引起轟動。東京藝術大學教授佐藤一郎説,張愛紅的作品讓他“感到那些超過一千兩百年的壁畫似乎復蘇過來了”。
人們把張愛紅的臨摹作品和洞窟中的原作放在一起,已經難分彼此。古代藝術家那種詩意般厚重和竭盡心力的虔誠被她完美地傳承。她的作品頻頻出現在國內外的新疆文物大展中,讓歷經千年、深藏在沙漠邊的克孜爾壁畫“走出”洞窟,讓更多人感受到克孜爾藝術的獨特魅力。
作為新疆藝術學院副教授,張愛紅把教書育人和傳承克孜爾藝術融為一體,先後出版了《克孜爾石窟壁畫線描集》等11本畫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産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她的畫作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藝術品。
如今,已經退休的張愛紅依然用畫筆和克孜爾朝夕相伴。她告訴記者,近兩年來,由於照顧重病的家人,經常累到幾近崩潰,但只要拿起畫筆,心一下子就定了。“我眼睛花了,畫得很慢,但是畫起來和過去一樣投入。”兩鬢蒼蒼的張愛紅露出孩子般純真的笑容,略帶沙啞的嗓音不疾不徐,“我要盡力多畫一些,克孜爾石窟造就了我,傳承這門藝術是我一生的使命。”記者 張海峰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克孜爾壁畫在她筆下“走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