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惠農區:讓“絕活”在傳承中“活化”

走進石嘴山市惠農區寧園回風民間藝術工作室,一個個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葫蘆映入眼簾,書架上擺滿了葫蘆烙畫、剪紙和根雕。工作室負責人馬秀琴正抱著葫蘆為烙畫打底稿,勾勒出的鳥巢栩栩如生。

回憶起與葫蘆烙畫的緣分,她説:“我學烙畫還和剪紙工藝有關係。”

10年前,馬秀琴在安樂橋村和惠民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趕上安樂橋村拆遷,離開土地後村民一時間不知該做點什麼,她便召集村民一起學剪紙實現再就業。

她邀請著名剪紙繪畫藝術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折紅旭為村民開班授課。折老師與村民同吃同住,手把手傳授剪紙技藝,並耐心為大家解答疑惑,帶大家一步步走進手工藝製品的世界。

2015年,馬秀琴又為大家帶來了葫蘆烙畫。這種工藝是我國民間珍貴的稀有畫種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保護對象,創作者需要以火為墨、以鐵代筆,運用燙烙、渲染等技法在葫蘆表面創作。

“這太難了,又要學畫畫,還要會用烙畫機。”不少村民産生了放棄的念頭。“我倒要看看這烙畫到底有多難。”馬秀琴上網課、參加培訓課、跟隨烙畫手藝人學習……逐漸地,她從一名沒有美術功底的農民變成了能在葫蘆上輕鬆作畫的手藝人。

馬秀琴的創作主題大多反映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傳統文化等,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更是她近期的創作主題,“通過烙畫給黨獻禮,既可以記錄這一意義非凡的盛會,還可以傳承非遺手藝,這是令我驕傲的事情!”她笑著説。

作為一名剪紙非遺傳承人,她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深有感觸。

“葫蘆烙畫是我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的橋梁,我要用烙畫手藝吸引更多人體驗、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讓非遺絕活綻放新的光芒。”她説。

近年來,惠農區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講好惠農故事、增進民生福祉、促進民族交融的地域名片,推動非遺傳承與全域旅遊創建、特色産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有機結合,讓群眾在實現共同富裕中,不斷凝聚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共識。記者 李 良 見習記者 張適清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惠農區:讓“絕活”在傳承中“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