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跨越千年 半山民俗韻通古今

杭州半山娘娘廟北側的一處空地,曾作為方便遊客停車的臨時停車場,日前已有工程隊進場施工,預計將於2023年上半年竣工。今後,這裡將改造成為立夏非遺文化廣場,集中呈現半山轄區的非遺元素。

作為文化符號,始建於南宋時期的半山娘娘廟,穿越千年曆史,見證家國情懷。而對半山娘娘倪氏的尊崇衍生出來的廟會、半山泥貓等民俗活動和非遺文化,更牢牢紮根於此,並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跨越千年,滋養家國情懷

半山,位於杭州城區東北部,本名皋亭山。如今人們習慣稱之為“半山”,則與皋亭山西南側半山腰的“半山娘娘廟”有著直接的聯繫。

半山娘娘廟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流傳版本。比如,文人鬱達夫在遊記《皋亭山》中寫道,“他們又説半山娘娘,是小康王封的。金人追小康王到了這山的半腰,小康王無處躲了,幸虧這娘娘一把沙泥,撒瞎了追來金人的眼睛。”

除了鬱達夫在半山遊覽時聽聞的故事外,民間還流傳半山娘娘倪氏被毒蛇咬死、為金兵所害等説法。雖然流傳至今故事版本諸多,但南宋建炎年間這位倪氏姑娘為國捐軀之氣節,始終都是故事的精神內核。

如今,提及半山娘娘,應談些什麼?“愛國之心和家國情懷。”倪愛仁給出了他的答案。

74歲的倪愛仁是半山娘娘倪氏第64代孫、皋亭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見證了半山娘娘廟近幾十年的變遷與發展。

明清時期,半山娘娘廟幾經損毀、重建,香火得以延續。1943年,半山娘娘廟遭侵華日軍炸毀,倪氏後人在原址上搭建一間簡易草舍,供奉泥塑半山娘娘。如今能看到的半山娘娘廟,是倪愛仁的父親倪洪校于1990年牽頭髮起,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援和贊助下重建的,較原址更靠近山腳。

在他看來,半山娘娘倪氏的背後,能看到南宋時期的人物群像,他們或是抗金名將,或是朝中重臣,抑或是一個個史書上並未記載的名字。困境下堅守信念、為國傾盡所有,是刻在他們身上的符號。

步履不停,弘揚民俗文化

伴隨著半山娘娘倪氏的故事一起流傳下來的,還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相傳倪氏生前自幼聰慧,飼貓護蠶,蠶花興旺,家業安康。逝後,半山娘娘廟內時常出現七彩神貓,倪家先輩就用半山山土和自家挖出的井水,手工捏出一隻只泥貓,放在廟裏牌位上。來自杭嘉湖進香的蠶農們在祭拜半山娘娘後,會把半山泥貓請回家,放于蠶匾或蠶架上,希望能消災祛邪。

如今,這只古代“網紅喵星人”,已是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經過不斷的設計改良,半山泥貓在體現文化特徵的同時,也愈加迎合當代審美,被越來越多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

若要説到娘娘廟最熱鬧的時候,則不得不提從南宋時期便開始出現的廟會,至今已經流行了近900年。

“半山娘娘在江浙一帶一直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倪愛仁記得,1958年之前,因為陸路不暢,來祭祀的群眾還都是走水路,每到二月初八桑秧節、三月初三蠶花節和五月初一娘娘誕辰時,上塘河停滿船隻,河邊擺起市集,場景和過年無異。

前幾年一群“非典型”遊客,讓倪愛仁印象深刻。

“五輛大巴從石家莊一路開來杭州。突然來了這麼多客人,我們飯菜都來不及準備,最後找了杭鋼食堂幫忙,才解決了吃飯問題。”原來,從半山出去工作經商的人,把半山娘娘的故事帶到了當地,這些北方來的客人就是被娘娘的故事所打動,才特意趕來半山祭奠的。

為了更好地弘揚半山轄區的民俗文化,杭州市半山街道以半山娘娘廟的修繕工作為切入口,著手建設立夏非遺廣場。建成以後,廣場將作為半山轄區送春迎夏、立夏跑山等一系列民俗活動的集中舉辦地。同時,廣場周邊還將建設半山歷史文化展陳中心,對轄區內所有的非遺項目進行集中展陳。

半山娘娘揚起的黃沙隨著時間流逝緩緩落地,一代代半山人步履不停,昔日的黃沙已化作如今半山發展的堅實基礎,亦將見證半山更為美好的未來。(華煒、江雯)

來源:杭州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跨越千年 半山民俗韻通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