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曆書追求文化與科技對話
“糾結症犯了”“今年日曆書太卷了”,直播間裏的網友紛紛感嘆道。2022年即將成為過去,2023年日曆書展開最後角逐,也面臨更大的挑戰,老品牌挖空心思紛紛出新款,成為引人關注的現象。
老品牌延續傳統尋求變化
縱觀今年的日曆書市場,既有“故宮日曆”“豆瓣日曆”“十點讀書日曆”等暢銷多年的品牌,也有“敦煌日曆”“混知日曆”“天文日曆”等近兩年強勢突圍的品牌,還有西西弗日曆“惜福閱歷”等文創日曆。
日曆書出版方延續並穩固了昔日的傳統,今年紛紛強力出擊。《湛廬珍藏·大英圖書館》已是湛廬第四次牽手大英圖書館推出聯名日曆,湛廬文化策劃編輯胡曉宏説,2023年日曆書是湛廬所出版的觸感最佳之作,無論是紙張還是版式設計,甚至翻頁時彎曲的力度,都能給讀者舒適體驗。而珍稀手稿、善本古籍、精美插圖本等珍貴藏品的展示也更生動。《知乎好問》從5.51億條知乎內容中,精選出341個腦洞問答,這些問答涉及科普知識、怪誕日常、人類情感等等。中華書局詩詞日曆誕生於2017年,今年推出的《江山如有待:唐詩宋詞日曆》仍舊承襲專業稟賦,責編李世文説,編者陸蓓容少有才女之名,對唐詩宋詞作品非常熟悉。
出版方在延續傳統的同時,不斷尋求變化。現代出版社推出《蔡志忠·一日一禪2023日曆》,責編畢春嵐説,蔡志忠作品通過日曆書形式與讀者見面已延續幾年,今年不少新作都首發于日曆書。和往年不同之處還在於,蔡志忠的新作更年輕、活潑,充滿春日氛圍和積極向上的氣息。
單向歷一向被文藝青年心心唸唸,走過7年的單向歷今年又有了新面貌。北京單向街文化有限公司産品部總經理塔立那告訴記者,“今年品種比往年多,今年還和著名‘大黃鴨’藝術家霍夫曼做了聯名合作‘歡聚’款。”
日曆書緊跟“影像敘事”時代
2022年,《故宮日曆》首次運用AR技術,今年,記者發現,AR技術普遍進入日曆書,科技與文化形成完美對話。
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本草光陰·中醫藥文化日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啟功字課日曆》、榮寶齋出版社的《榮寶齋日曆》、中信出版集團的《企鵝日曆》、湛廬文化的《湛廬珍藏·大英圖書館》等均運用了AR技術。湛廬文化在日曆書電子化上進行了創新與探索,湛廬閱讀APP、湛廬珍藏曆小程式、湛廬珍藏曆視頻號上分別承載了文本、音頻和視頻形式的電子日曆。
對此,胡曉宏認為,在短視頻和直播的影響下,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民“影像敘事”的時代。“今年,《湛廬珍藏·大英圖書館》在既有音頻內容上做出了新的嘗試與突破,在聽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大英圖書館館藏的全面介紹,每件文物都做了一個紀錄短片。”此外,每天的內容,掃描珍藏曆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收看。
通過新媒體技術,日曆書行銷也獲得了新的成長,在微網志、微信公眾號、小紅書、B站等多個平臺,日曆書都獲得了推介。
出版方既謹慎又大膽
今年,日曆書普遍都比往年上市時間晚。最早面世的《故宮日曆》于9月19日首發,比去年晚了大約半個月。更多的日曆書面世時間還要更晚,如《蔡志忠·一日一禪2023日曆》比去年晚了一個多月。這對於以時間為生命線的日曆書而言,無疑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據了解,近年來,為了避免日曆書的跟風出版、同質化傾向,相關部門對書號進行調控,書號審批放緩。為應對變化,出版方對日曆書出版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中華書局編輯李世文化告訴記者,中華書局從2017年開始角逐日曆書市場,當年推出品種有5種,而近些年已縮減至1種。
另一方面,有的出版方則更為大膽,力求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塔立那説:“單向歷做了7年,難度很大,很多讀者喜歡經典的設計,也有讀者喜歡更大程度的創新,市場上大家都在創意上使勁兒,單向歷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品牌調性,也必須能夠吸引到更大的人群。”
2023年日曆書正在奮力角逐市場之時,出版機構已經開始謀劃未來了。胡曉宏表示,湛廬文化不排除會推出實體日曆書之外的版本,比如基於AR生態的“元宇宙珍藏曆”虛擬數字生態産品。記者 路艷霞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2023年日曆書追求文化與科技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