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

“新農人”提振鄉村經濟 創造活力待釋放

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城市人才和曾經走出農村的“能人”帶著資金、技術抱團下鄉返鄉,投資經營種植養殖、農産品加工、農旅融合等産業,有力推動農業産業升級和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但與此同時,記者調查發現,交通物流、公共服務等配套短板,融資、土地等政策瓶頸,不同程度地束縛著“新農人”的創業夢想,制約著鄉村産業快速發展的步伐。

來了“新農人” 産業大變樣

初冬時節,重慶大足區中敖鎮加福村的上千畝柑橘林挂滿果實。這個由重慶交通大學碩士畢業生、“85後”青年劉峰鑽領銜創辦的“最憶小橘”園,匯聚農科、管理、銷售等多個領域的合夥人,累計投資1200余萬元,通過引進良種、專業管護和直播銷售等,年産值達800多萬元,迅速成為當地柑橘産業龍頭企業,並帶動150多人就業。

中敖鎮黨委書記龔文川介紹,全鎮8萬餘畝耕地,僅有萬餘人在家務農,過去不少土地撂荒,近兩年,在“新農人”帶動下,快速興起蠶桑、柑橘、檸檬、黑山羊、農業觀光等10多個産業項目。

記者在渝西、渝東北多地採訪了解到,城市人才下鄉和返鄉能人創業,日漸成為鄉村産業發展的“主力軍”。

大足區委農工委副書記王建康介紹,村産業振興長期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缺管理等難題,隨著農村基礎條件改善及“三權”改革,近幾年,農村開始吸引大量城市人才和跳出“農門”的能人,他們發揮了“紐帶”作用,把城市的資本、專業技術、現代經營理念與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優勢有效結合,激活了沉睡的資源。

“與以前的農村創業者單打獨鬥、只做一樣不同,‘新農人’熱衷於抱團下鄉、打破産業邊界。他們往往是有錢的出錢、有技術的出技術、懂銷售的搞銷售,並且立足種植養殖業,接二産連三産融合發展,使産業鏈有效延伸,附加值明顯提高。”開州區農委主任扈月文説。

曾在外地從事商貿批發生意多年的王智勇,去年回到老家開州區,投入600多萬元,領頭創辦了一家田園農旅綜合體,發展水産養殖、水上休閒和農耕研學旅遊産業。“我們創業團隊有6個合夥人,其中有養魚專家、連鎖超市經營者、旅遊從業者。”王智勇説,營業一年來,公司銷售收入近千萬元,提供了30多個固定工作崗位,帶動周邊近百農戶的農産品銷售。

為了讓下鄉、返鄉創業人才留得住、紮下根,重慶各地近年來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榮昌區為下鄉人才搭建産業培育平臺,先後組建蔬菜、中藥材、禽蛋、電子商務等多個農村産業聯盟,並提供擔保、貼息等融資支援;大足區實施“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計劃”,對鄉村創業者牽頭的産業項目給予補助,提供技術支撐、技能和行銷培訓等綜合服務。

基礎配套有短板 要素融通存障礙

儘管下鄉、返鄉創業漸成潮流,一些産業項目發展勢頭良好,但記者調查發現,制約“新農人”創新創業、影響農村産業壯大的瓶頸因素仍然不少。

交通、水利等硬體“短板”較為突出。不少鄉鎮幹部和創業者反映,經過脫貧攻堅推動,農村出行道路基本完備,但滿足大批量貨運和規模化農業生産的産業路還有不足。榮昌區河包鎮近幾年招引返鄉、下鄉人才,打造出年産值10億元的粉條加工園。今年打算從成都、柳州引進品牌廠家,但有的項目就卡在交通問題上。“鎮村公路不夠寬,不能跑載重卡車,企業貨運成本要增加不少。”河包鎮黨委書記李輝雄説。大足區玉龍鎮玉龍村返鄉創業帶頭人王弟剛,去年聯合村集體流轉3000多畝土地種植中藥材,卻遭遇基礎設施難題,“地裏沒有機耕道,進村公路太窄要拓寬,缺灌溉設施,需要新建蓄水池。”

資金融通方面也存在一定障礙。一些“新農人”表示,農業産業化項目一次性投入大、回報週期長,但目前農地、農用裝備和設施等很難用於融資,投資壓力較大。王智勇介紹説,“我們有魚塘、水上游樂設施,現金流也不錯,但這些都融不了資,下一步準備發展水産加工預製菜,還得想辦法找朋友籌資。”

“新農人”創造活力有待釋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産業發展是關鍵。受訪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下鄉、返鄉創業者已經成為西部農村産業振興的“最活躍因素”,各地應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通過完善硬、軟配套,創新要素融通機制,充分釋放 “新農人”的創造力能量。

鄉村振興必須基建先行,扈月文、李輝雄等表示,當前農業發展已進入規模化、産業化新階段,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應向支撐産業發展轉變,建議進一步整合政策性投入和社會資本,加快打通農村産業物流“最後一公里”,繼續提升農田、水利建設水準,為下鄉、返鄉創業者提供類似城市産業項目“七通一平”的基礎條件。

完善公共服務等“軟環境”也較為迫切。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李敬認為,下鄉、返鄉創業者通常對農村、農業飽含熱愛,但也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政府應為各類“新農人”在用地住房、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更多扶持,同時提升鄉村和縣城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的供給品質,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

進一步創新資金融通機制,完善土地政策,對穩定發展預期至為重要。王建康等人建議,在繼續加大財政補貼、信貸支援,完善農業保險的同時,可探索搭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化參與的鄉村振興投融資平臺,重點投向農業産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等方面。

□記者 張桂林 伍鯤鵬 周思宇 重慶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新農人”提振鄉村經濟 創造活力待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