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濃郁“陜味+秦音” 觀眾點讚:真實,有煙火氣

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是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12月5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陜西大力支援拍攝,全景式展現脫貧攻堅偉大歷程的電視劇《山河錦繡》在央視一套迎來大結局。對大時代的生動敘事,讓該劇自11月15日在CCTV-1黃金時間播出後,收視熱度不斷攀升,同樣引發觀眾熱議的,還有全劇濃郁的“陜味”,以及貫穿全劇的陜西話對白。

繪就脫貧攻堅人物群像

《山河錦繡》書寫的是大時代,卻通過講述“小人物”的故事來展現。全劇故事起筆于秦嶺腹地的一個偏遠村莊“柳家坪村”,講述了村黨支部書記趙書和(李乃文 飾)、柳大滿(胡明 飾)、國文(王雷 飾)在30多年間帶領鄉親們努力耕耘,兩代人前赴後繼投身扶貧事業,最終使村莊徹底擺脫貧困的故事。

雖然題材宏大,時間跨度長,人物眾多,但《山河錦繡》牢牢圍繞“在質樸中求真求暖”的創作原則,在播出期間,因直面貧困的寫實劇情、接地氣的人物塑造和富有質感的場景道具獲得觀眾好評。從最初的“合村矛盾”,到村辦水泥廠“污染事件”,再到精準扶貧後的“一對一幫扶”,《山河錦繡》透視基層扶貧,真實道出脫貧事業的“難”與“功”,令觀眾深入了解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和偉大歷程。當劇情演到村裏賬上只有15塊錢,無力解決各項民生開支,逼得眾人上山伐樹解燃眉之急,彈幕中有網友評論道:“看了這段情節,你就理解國家為什麼要扶貧,脫貧攻堅事業有多偉大!”

30余集的篇幅中,《山河錦繡》繪就了為脫貧攻堅奮鬥的人物群像:國文奔走二十多年建成泥河水壩,消除泥河水患;趙書和從大局出發,將他辛苦開荒的河灘地讓給了村裏的産業脫貧項目建立木耳大棚基地;鄉村教師柳秋玲克服重重困難,堅守三尺講臺,通過教育改變山裏娃的貧窮命運;聶書記堅決服從組織決定,紮根基層,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城裏姑娘韓娜娜主動下鄉加入扶貧工作隊,將青春和生命獻給了脫貧事業……正如該劇編劇由甲所説,《山河錦繡》希望告訴觀眾的是,國家為什麼要進行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攻堅的難度在哪,又如何上下同心、齊心協力完成了將近一億人的脫貧,造就了減貧史上的奇跡。

“陜味”濃郁成亮點

雖然《山河錦繡》的劇中故事發生在“柳家坪村”,但從劇情到演員對白,無處不在的“陜味”,都讓本土觀眾尤感親切。

《山河錦繡》導演余淳此前曾介紹,《山河錦繡》在籌拍期間,主創團隊先後採訪了幾十位扶貧工作者,在陜西的西安、渭南、寶雞等地的村落進行了實地采風。該劇的第一編劇由甲曾在陜西當過三年老師,對三秦大地的風土人情熟稔。他表示,劇中柳家坪村産業脫貧的一個事件是木耳智慧大棚生態園的建立,就是以陜西省柞水縣木耳的故事為基礎脫胎的,參照了這個村産業脫貧之路的事例,“甚至趙書和、柳大滿和張嘉益演的國企幫扶幹部,他們身上都有很多原型人物的影子。”

《山河錦繡》得到觀眾“真實,有煙火氣”的稱讚,離不開讓觀眾“入戲”的方言表演——該劇幾乎全部對白都是陜西方言,飾演柳大滿的胡明、飾演盧偉金的張嘉益、飾演葉小秋的封柏、飾演趙細妹的高煜霏、飾演柳滿囤的王沛祿、飾演高楓的姜冠南等大量演員都是陜西人,其他演員也是從入組前就被要求學説陜西話。該劇導演呂紫伯表示,“我們想營造這個戲的氛圍,讓它儘量真實。”兩位導演在現場也儘量説陜西話,説不明白“就愣説”。

在劇集熱播後,連帶“觀劇陜西話指南”“《山河錦繡》帶火的十句陜西方言,你能聽懂幾句?”等科普帖子,在網友中風靡一時。由甲感慨,這個劇的成功離不開導演的二度創作和把控,離不開演員對角色的塑造,“演員們了解陜西農村和陜西文化,所以身上有那種真實的氣息,沒有表演痕跡,包括臺詞,他們也會有所發揮,在一個維度上對人物豐滿、生動起了很大作用。” 記者 孫歡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濃郁“陜味+秦音” 觀眾點讚:真實,有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