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小山村釋放振興新動能

冬日午時,僻靜的小山溝,日頭正好。11月25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寺爾溝村的保潔員王吉慶握著掃把,將村道清掃乾淨後來到休閒廣場,邊鍛鍊邊和大夥嘮嗑聊天。

“上次聽幹部來宣講,黨的二十大召開後,支援農村發展的政策只多不少呢!”前不久省上、州上的幹部來村裏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聽到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王吉慶高興了好一陣,這些年村子發展的好可沒少沾政策的“光”。

從精準脫貧到鄉村振興,轉眼間6年多時間過去了,曾經的省定貧困村,也悄然成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

修路、村容村貌提升、發展牦牛養殖業……借著好政策的東風,寺爾溝村舊貌換新顏。

沿著主村道前行,白色籬笆闖進視線,充滿鄉趣的農家院墻也是其中一景。接著是層層石塊鑲嵌而成的河道,沿著小河行至村中央,跨過小橋便是寺爾溝村的休閒廣場。

記者走進村民王吉慶家的小院,只見農具、煤塊整整齊齊擺放在一處。漂亮的大瓦房內,安裝了暖氣,即便屋外溫度是零下,屋內照樣溫暖如春。

“眼下的生活跟城裏沒啥區別!”王吉慶笑呵呵地説,靠政策補助他家裝上了新式旱廁,廚房單獨一間,整體櫥櫃、灶具一應俱全,他的兒子兒媳在外務工,他自己在村裏當保潔員,年底還有脫貧戶的分紅,一家人吃穿不愁。

村莊美了,村裏的人發展的勁頭更足了。兩面環山,處在溝裏的寺爾溝村,有2666.7公頃的集體草場,村裏幾乎人人都會放牧。村裏充分利用草場資源,投資27.972萬元,成立村企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從傳統散養向現代規模化養殖發展的轉變,村裏有了穩定的産業。

今年,依託鄉村振興,村企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完成基礎設施改擴建。畜棚升級了,撒料車、裝載機等機械一樣不差,合作社養殖效率提高了不少,養殖更為規範了。

“目前合作社有160多頭牦牛,其中有60多頭正準備出欄。出欄的收益除了保證合作社運轉,一部分資金年底給脫貧戶分紅,還有村裏的救弱扶貧等社會公益事業也要從中支出。”對於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使用,寺爾溝村黨支部書記喬德清早有了盤算:“産業有了,收入有了,幹啥事都有底氣。”

村莊變漂亮了,寺爾溝村民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我們制定出《寺爾溝村美家巾幗超市積分細則》,鼓勵村民參加人居環境整治等活動‘賺’積分,再用積分換取生活用品,以此來‘兌’出鄉村環境新面貌。”東川鎮副鎮長馬玉武説,有了積分後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更高了。

“這不,今年村裏要種4600多株丁香、海棠等樹苗,全都是村裏人自己動手一棵一棵種出來的。”喬德清接過話茬道:“別看小小的積分,作用大著呢!”

房子新了、腰包鼓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村裏的人氣也更旺了。昔日貧困落後的小山村,成為村村羨慕的示範村。截至2021年底,寺爾溝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1.2萬元。

臨近年底,喬德清沒閒下來,他忙著辦一件“大事”——村裏要發展牛毛産業。

“‘産業興旺’,既要基於第一産業又不能囿于第一産業,而應著眼于優化一産,在此基礎上要大力發展二三産業。”東川鎮黨委書記王延生説,如今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寺爾溝村産業必須要有突破才行,可是靠什麼突破,難住了大家。

喬德清原本是村裏致富能手,他收購牛毛,分揀後售賣至河南、山東等地,然後這些牛毛作為原材料出口國外,一年收入近20多萬元。喬德清主動找到王延生,他願意帶著村裏人發展牛毛産業。

“現在就等方案批復呢!相關的準備工作我們也正在推進。”王延生笑著説,等牛毛産業發展起來,僅是牛毛分揀工作,就能吸收村裏不少婦女,他們初步估算過,6個月內每人掙2萬元不成問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發展的路子越來越寬,村民致富的渠道越來越多,寺爾溝人都説:“靠著黨的好政策,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記者 丁玉梅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小山村釋放振興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