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鄉村博物館蓬勃發展 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力量

近年來,“文博熱”席捲中華大地,在廣袤的鄉間,一座座鄉村博物館蓬勃生長,成為亮眼的人文景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鄉村歷史文化的載體,鄉村博物館在傳承鄉村文脈、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鄉村振興熱潮中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

紮根鄉土,留存文化記憶

走進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禮樂街道東紅村,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映入眼簾。在這個面積2.2平方公里的村落中,分佈著8間鄉村博物館。舂米機、捕魚船、紡車、煤油燈……博物館裏的老物件展示著當地的農耕文化和傳統民俗。

東紅村歷史悠久,村莊原始面貌保存較好,有百年以上古民居600多間。在2018年開展的“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中,東紅村修繕恢復560余座古民居,維持其原有格局,以利用促保護,打造了“民俗嫁粧”“竹編傢具”“龍舟文化”等8間各具特色的鄉村博物館。館內的展品大多是“三清三拆三整治”時村民們清理出的農具、舊傢具、日用品等,這些老物件在鄉村博物館中“變廢為寶”,作為村史民俗的見證,讓人們記住鄉愁。

在風景秀麗的浙江杭州超山風景區東園東側,3座明清時期的徽派老房子靜靜矗立,這就是江楠糕版藝術館,今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鄉村博物館名單中。這是一家專業收藏糕點製作模具的博物館,藏品多達6000余件,除了常見的木質糕版,還有瓷質糕版、南唐年間的石質糕版等。館內展覽講述了糕版與風土習俗的密切關係、糕版的發展變化以及不同地區的糕版文化。

博物館二樓設有兩間體驗教室,觀眾在這裡可以體驗製作糕團。每逢中秋、重陽等重要的傳統節日,館內會舉辦用傳統糕版製作糕點的活動。此外,江楠糕版藝術館還在塘棲第一小學成立分館,定制糕版文化系列課程,並培養小小講解員,讓孩子們了解江南水鄉的民俗,感受糕版文化的魅力。

“鄉村博物館作為鄉村中的公共文化設施,連接鄉村不同階層、不同人群的共同記憶,形成鄉村的文化共同體。”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侯曉蕾對本報記者説,“鄉村博物館更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從文物保護轉向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文化保護實踐,突出博物館的體驗功能、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

文旅融合,帶動鄉村經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與建在城市裏的考古類、藝術類博物館不同,鄉村博物館聚焦于農業、農村、農民以及他們的需求,有助於增強農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讓鄉村的氛圍更加和諧。”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上海大學教授安來順認為,鄉村博物館具有複合型的功能定位,既是凝聚鄉情民心的紐帶,又是帶動産業發展的平臺。博物館的建設及相關活動的開展,能夠提升鄉村旅遊的吸引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位於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良山鎮下保村的農耕文化展示館,自2015年建成開館後就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當地趁熱打鐵,成立了文化旅遊公司,在參觀展覽的基礎上,開發更多體驗性項目,增強鄉村旅遊的趣味性。在農耕文化體驗區,遊客可以進行種菜、採摘、燒柴火等農事活動,感受土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入倉的全過程,體驗打麻糍、切糖片、做米圓、釀米酒、做豆腐等農家樂項目。文旅融合帶來了人氣和商機,小小的村子一年能吸引遊客30余萬人次。2020年,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大家心裏樂開了花。

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甌窯小鎮,甌憶文化博物館是了解甌窯歷史、領略制瓷技藝的熱門打卡地。館內展示了500多件古今甌窯瓷器,並開設非遺體驗區,編制了豐富多彩的課程,開發了備受青少年歡迎的研學遊路線。在近距離感受甌窯文化的同時,遊客還可以體驗甌繡、綢塑、糖畫、永嘉麥餅等當地非遺項目。體驗式消費的火爆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併為年輕人提供了留在當地發展的機會。不少年輕人來到博物館,學習甌窯燒制技藝。

多元參與,突出地方特色

今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發佈《浙江省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十四五”期間全省將建成鄉村博物館1000家。這是全國範圍內首份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從基本定義、建設要求、服務要求、運營管理要求、認定程式等方面對鄉村博物館進行了規範。《指南》中這樣定義鄉村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是位於鄉村範圍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重點展示、傳播、收藏和傳承地域歷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鄉村生産生活、非遺保護、産業發展見證物,向公眾開放,具有博物館功能的文化場館。”

在業界專家看來,《指南》回應了鄉村博物館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比如主題不清、同質化嚴重、缺乏與所在地關聯,等等。《指南》強調鄉村博物館要有固定的基本陳列,展覽主題明確,內容多樣,體現鮮明的在地性,突出“一村一館一品”的地方特色。

“鄉村博物館的建設要強化鄉村特性與差異性,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以點帶面的網路化格局,打通博物館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侯曉蕾説。

博物館建起來了還要活下去,運營管理所需的人力財力不足是擺在很多鄉村博物館面前的現實困難。

安來順認為,鄉村博物館要想實現長久、良性的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應推動博物館與當地其他文化資源整合,形成鄉村文化的聚集地。

侯曉蕾指出,鄉村居民是鄉村博物館建設的真正主力軍和受益人,建設初期雖然依靠政府推動,但真正盤活鄉村生態、經濟、社會發展,還是要靠村民自身的能動性。“應當建立鄉村博物館運營的多方參與機制,包括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博物館自籌、專項資金運作等。同時給村民帶來工作崗位,推動民生發展。”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指引下,鄉村博物館發展前景廣闊。“鄉村博物館要成為村民的精神家園,要和旅遊産業、文化創意産業等實現共贏發展,讓所有利益相關方找到公約數、畫出同心圓,共同繪製鄉村美好生活圖卷。”安來順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