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一步一景水車村 生態旅遊産業興

初冬時節,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田地裏、村舍旁、山腳下,綠油油的冬小麥充滿無限生機與希望……

水車村,背靠群山、南擁黃河、西襟公伯峽,豐富的水資源、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鄉村振興最堅實的“本底”。

走進水車村,整齊有序的小瓦房、乾淨寬敞的水泥路、豐富生動的文化墻、碧水映照朦朧的青山,一幅現代水墨山水畫呈現眼前,加之魚翔淺底、鴨浮水面,花草相間、一步一景,讓身處如此“仙境”的群眾樂享其間。

“路好走了,自來水通了,路燈亮起來了,活動場所建起來了,村裏變得乾淨整潔了,而且還種上了桃樹、李子樹,我們村能有現在的變化,以前想都不敢想哩……”水車村群眾在感嘆時説:“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産黨”。

今年已有82歲高齡的老村支書李順林就住在水車村的一處院落裏,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的他深知交通的重要性,也很欣慰看到現在四通八達的鄉村交通網路。

“以前河邊到處是沙礫,垃圾成堆,車也亂停亂放,就像一片戈壁灘,如今這裡栽上了樹,黃河岸邊綠綠的,風景好了來的人也多了。”看著黃河岸邊發生的變化,李順林感慨道:“現在大家隨時都能出入縣城,盛夏時節會接待很多從外地來的遊客,靠著賣自家種的蔬菜,河裏養的虹鱒魚,吃穿早已不愁了,我們守在村裏不願離開,除了黃河水一樣連綿不絕的鄉愁,就是想親眼看到腳下這片土地借著國家好政策走向振興。”

而今,乘著鄉村振興的“春風”,通過省級鄉村振興旅遊試點村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環境、打造示範點,讓“河區”蝶變成“景區”。依託特色種植、綠色養殖、鄉村農家樂等,集吃、住、遊、娛、樂等功能于一體,深入豐富“景區”內涵。

水車村永福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明德告訴記者,以前只是覺得住在黃河邊很舒坦,現在學會了養殖,水裏的魚就是寶啊。他每天除了喂魚,還會專門觀察水質,因為保護好黃河水資源才是最要緊的事。

甘都鎮鎮長張成福表示:“我們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機遇,發展沿黃文化生態旅遊、冷水魚養殖産業的同時,把生態保護擺在第一位,在黃河上游高品質發展上打造‘化隆樣本’成為全縣人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離開碧水輕波的黃河,走入溫暖如春的溫室大棚,棚裏生機勃勃、綠意盎然,到處都是綠油油的青菜、品類豐富的番茄等時鮮果蔬。

“縣上將溫室大棚與觀光休閒遊結合起來,打造集田園採摘、鄉村體驗于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助推鄉村旅遊發展。”今年40歲的種植大戶郝永平告訴記者,自村集體大棚建立起來後,自己真正在家門口掙到了錢。

水車村黨支部書記趙國智告訴記者:“縣上給我們村投資1000萬元,實施鄉村振興旅遊試點村項目。目前,根據文化旅遊村地形規劃,由東北向西南軸向分佈,打造鄉村文化民俗區、鄉村農家樂區、鄉村民宿區、水上項目區、濕地農田景觀區,並以村集體經濟發展特色餐飲、民宿接待、庭院經濟,項目建成後可直接帶動農戶參與景區設施運作和餐飲服務,擴大就業面,增加農民收入。”

水車村,只是化隆縣大力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化隆縣副縣長冶桂蘭表示,化隆縣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為目標,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依託黃河沿岸豐富的旅遊資源,深度挖掘本地獨特自然環境和顯著區位優勢,抓黨建、強産業、興旅遊,全力推進“四地”建設,著力打造生態旅遊目的地,交出有溫度的“民生答卷”。本報記者 陳俊 通訊員 李玉峰 化組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步一景水車村 生態旅遊産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