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投資做好“洋生意”
日前,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的《2021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簡稱《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78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3%,連續十年位列全球前三;2021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79萬億美元,連續五年排名全球前三。
中企出海有哪些新看點、新進展、新故事?本報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業務足跡遍佈全球
每條生産線上有20至30名標準操作員合作作業,平均1分鐘下線一台伺服器,15秒下線一台工作站……在聯想集團匈牙利工廠,高度自動化和智慧化的設備讓生産變得行雲流水般順暢。據介紹,這座工廠今年6月14日正式全線投産,每天可以生産超過1000個定制伺服器和多達4000個定制工作站。
“這座工廠是聯想集團在海外的最大製造工廠之一,也是歐洲首個自有生産基地。借助匈牙利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該工廠可以有效提升我們為歐洲客戶供貨的效率。不僅如此,我們的工廠還直接為當地創造了超過1100個就業崗位,其中女性員工佔比高達60%。”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全球供應鏈負責人關偉説。
這是中國企業揚帆出海、投資興業的一個縮影。
《公報》顯示,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大國地位穩固、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互利共贏效果顯著。
從總量上看,自2003年發佈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以來,中國已連續10年位列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前三,2021年流量是2002年的66倍,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4.7%。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達1.34萬億美元,連續6年佔全球份額超過一成,在投資所在國家(地區)累計繳納各種稅金3682億美元,年均解決超過200萬個就業崗位。
從結構上看,202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涵蓋了國民經濟的18個行業大類,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金融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投資均超過百億美元。其中,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投資佔流量總額的27.6%,主要分佈在中國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批發和零售業投資佔流量總額的15.7%,流向美國、德國、馬來西亞、英國、荷蘭等地較多;流向裝備製造業的投資14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7%。
較高的留存收益也成為帶動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的動力。《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境外企業的經營情況良好,超七成企業盈利或持平。當年收益再投資(即新增留存收益)993億美元,創歷史最高值,佔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55.5%。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全球供應鏈産業鏈在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風險與挑戰。從《公報》來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外投資涵蓋的領域豐富、覆蓋的地域廣泛,特別是高新技術産業越來越多。這顯然有助於全球産業分工體系保持穩定。”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對本報記者説。
落地生根各展其長
根深方能葉茂。在闊步出海的過程中,不少中國企業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深深地融入了當地發展。
做好“洋生意”,中國企業商業嗅覺敏銳——
鎳在不銹鋼製造、儲能電池等領域應用廣泛。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及電子消費品快速發展,鎳的市場需求不斷攀升。嗅到了商機的寧波力勤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2018年就開始著手和印度尼西亞哈利達集團合作,在印尼奧比島相繼投資了鎳鈷濕法冶煉硫酸鎳硫酸鈷項目、RKEF(回轉窯+礦熱爐)工藝鎳鐵冶煉及配套電廠項目。目前,該公司在印尼規劃總投資110億美元,實際完成投資20億美元,為當地貢獻了超過1.4萬個就業崗位。幾年時間,在這個原本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一個巨大的生産基地拔地而起,發電廠、港口、生活區一應俱全。
“印尼紅土鎳礦資源豐富,但當地資源開發及加工利用能力較弱。這為我們開展産能合作提供了機遇。”寧波力勤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建勇告訴本報記者,在這裡上班的印尼工人每月可以拿到4000元人民幣左右,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水準。“隨著後續4條HPAL(高壓酸浸)生産線及20條RKEF生産線陸續投産,預計到2024年産業園的鎳金屬年産能將超過40萬噸。”
做好“洋生意”,中國企業專業優勢足——
在位於泰國春武裏府的洛迦納工業園,大片框架塔器高聳林立,在藍天下泛著銀色的光芒。今年5月19日,這座中國聖奧化學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造的聚合物添加劑工廠投産運營。該工廠可年産2.5萬噸橡膠防老劑,不僅填補了東南亞國家橡膠防老劑生産的空白,還能為下游客戶的東南亞生産基地提供更便捷的本地化服務。
據聖奧化學泰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武歷保介紹,作為中化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員企業,聖奧化學在全球擁有多個研發中心及生産基地,産品品質、資源利用率、“三廢”排放、工藝安全等方面具有較高管理水準。“我們與全球主要輪胎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關係,所生産的橡膠防老劑、硫化劑、硫化促進劑、硝基苯等産品銷售範圍覆蓋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泰國,我們積極打造具有敏捷供應鏈模式的智慧化工廠,讓企業在産業鏈上的優勢更好服務本區域經濟發展。”武歷保對本報記者説。
創造就業稅收、提供優質産品、注重環境保護、履行社會責任、豐富人文交流……諸多優秀品質讓中國企業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程度日益加深。
看準大勢搶抓機遇
中國企業揚帆出海,需要在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方面不斷提升能力。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2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3%。可以説,在開放發展的大趨勢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
出臺《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組織舉辦國際産能合作推介會和論壇,與“一帶一路”國家共建産業園區……如今,中企出海獲得的政策支援更加全面。
剛果民主共和國位於非洲大陸中部,基礎設施落後問題長期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今年10月,一條長達150公里的公路將薩卡尼亞、莫坎博兩大口岸正式連接了起來,打通了該國與非洲南部出海口之間的運輸通道。
“為了建設這條公路,我們投資了近2.3億美元。項目從2020年3月開始建設,目前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一切順利!”北京嘉友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景華告訴本報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赴非洲投資興業,對當地物流運輸的需求也在增加。然而,企業在面對出海的巨大商機時並非沒有過顧慮。“民營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好在國家對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不少支援鼓勵政策,讓我們吃下定心丸。比如,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提供了風險補償的政策性業務。我們此次投資就通過其海外投資保險業務進行了全額投保。”韓景華説。
除了政策暖風之外,企業自身也在積極探索出海展業的新模式。其中,部分企業通過對優質境外企業進行股權收購,快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動局面。
在第五屆進博會上,西班牙易安公司和蓋颯公司首席執行官哈維爾·佩雷亞既作為外商前來參展,又進行了一次“回家之旅”。原來,他管理的兩家企業于2020年初被中國能建旗下企業收購。“此次收購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對整個能源工程設計與諮詢行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將共同發揮好優勢,助力客戶實現可持續發展。”哈維爾·佩雷亞説。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表示,中國能建水電、風電、光電、核電等綠色低碳國際在建項目超過100個,業務遍佈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業務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融進去”,最終達到高度的“一體化”,是更加開放的中國給世界帶來的機遇。中國能建將繼續廣泛參與世界能源電力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利共贏。
“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更多靠‘引進來’積極參與世界經濟和全球産業分工。如今,隨著中國自身發展水準提高,中國日益需要在高端製造、科技創新、優質服務等領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與其他經濟體建立更深層次的互利合作關係。未來,走向全球的中國企業要更加熟練地掌握好國際規則、遵守當地法規,努力為各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最終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成長壯大。”萬喆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中企出海投資做好“洋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