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一根髮絲帶來的“銀色宇宙”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無法想像一根直徑0.08毫米的頭髮能容納山河大海、花鳥蟲魚,顯微鏡下那一根白髮如同一個銀色的宇宙,刻畫著世間百態,容納著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縮世界。

顯微鏡下的神奇綻放

將微縮世界呈現到我們眼前的是微雕大師楊沙洋。在朝陽門地鐵站裏的“陜西雕刻藝術一條街”,記者見到了他,這裡有他的工作室,展示著他的微雕作品。

顯微鏡下,細細的白髮如同一根“銀箍棒”。手動微微調節顯微鏡的旋鈕,待合適的角度與眼睛碰撞的那一刻,一朵嬌艷的玫瑰突然綻放眼前,那種神奇的感覺像是尋寶的孩子陡然發現了寶藏一般,讓人心跳加速。

這種神奇的作品是如何雕刻出來的?記者想讓楊沙洋現場展示一下,他面露難色,“這裡沒有準備雕刻工具,也不適合創作。”

楊沙洋的工作時間一般都在晚間零點以後,夜深人靜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他會先讓自己靜一會兒,調整好呼吸,調整好每一個即將戰鬥的毛孔和血管裏汩汩波動的血液,全神貫注到一個“靜”字上。然後,慢慢進入工作狀態。

“工作時,旁人看不到我的手在動,近乎是‘盲刻’。如果在顯微鏡下看,脈搏引起的手指震動幅度都要大於頭髮絲的直徑,所以,一個咳嗽,一個腳步聲,甚至一個深呼吸帶來的手指抖動,都有可能幻化成驚濤駭浪的‘颱風’和山崩地裂的‘海嘯’,讓整個作品前功盡棄。這也是我沒辦法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裏創作的原因。”

熊貓毛上“開”出嬌艷梅花

“一根白髮如同一張白紙,你可以在上面寫字,也可以畫畫。不同的是,你們用筆,我用特製的刻刀。你的作品肉眼就能看到,我的作品要在顯微鏡下呈現。這就是區別。”楊沙洋將自己的發雕創作概括的輕描淡寫,但依舊無法掩蓋他眼中對微雕技藝的熱愛。

楊沙洋從小喜歡畫畫和雕刻,最初用撿來的木頭和骨頭練習雕刻。1981年讀書的時候,讀到了《核舟記》,一下子被“鬼斧神工”的微雕技藝迷住了,開始練習微雕。

楊沙洋翻出了一件30多年前的微雕作品,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物件上雕了一隻仙鶴。肉眼看,仙鶴身姿已經活靈活現。顯微鏡下,直徑不到一毫米的鶴眼上竟然雕刻了4個字:“極目楚天”。看到這樣的作品,語言瞬間就匱乏了。

但是對楊沙洋來説,那只是他早期的一件不太起眼的作品,和後來的發雕作品相比,只能算是“草稿級”的。

1985年,楊沙洋偶然看到一本雜誌,介紹蘇杭的一位工藝美術大師是做發雕的。迷戀微雕的他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新大陸。他開始摸索發雕技藝。

“那時候年輕,自己沒有白頭髮,還專門找同事要了幾根,開始練習。後來不好意思老問熟人要,就到理髮館去。自己理完發,問理髮師要一些別人剪掉的白頭髮,拿回家練習。”

白頭髮用於雕刻前,必須要經過處理。“要清洗去油脂,然後晾幹,挑選品質好點的,以白色半透明的最優。這種發質雕刻出來漂亮,也易保存。”

一年後,楊沙洋初步掌握了發雕技藝,可以在頭髮上刻字。然後慢慢地開始雕刻複雜的花鳥蟲魚、大千世界。

發雕技藝漸漸成熟後,他開始嘗試用其他動物毛髮雕刻,在各種材質上探索。“貓狗豬羊馬的毛髮都用過,有的太硬,有的太軟,適合雕刻的不多”。他開始尋找新的動物毛髮。

因為喜歡熊貓,而且熊貓的毛髮色度夠白,他決定試試熊貓毛。為了找到熊貓毛,他專門給北京動物園寫信,訴説自己的請求。沒想到,一個多月後,他收到了北京動物園的回信,信封裏還夾著一些熊貓毛。信中説,為了不破壞熊貓的毛髮,這些毛都是飼養員在熊貓舍裏撿的脫落的毛髮,所以耗時比較久。後來,北京動物園又給楊沙洋寄過幾次熊貓毛,都被他珍藏了起來。

“熊貓毛細、硬、脆,容易開裂,不好雕,但雕成了卻別有一番韻味。”楊沙洋向記者展示了一件用熊貓毛雕刻的作品,顯微鏡下,梅花花瓣嬌艷欲滴,栩栩如生,顏色也更加絢爛奪目。

“古城西安帶給我諸多靈感”

楊沙洋是湖北人,卻機緣巧合地來到了西安。“可能是被這座古都濃厚的文化氣息所吸引吧,總覺得這裡和其他去過的城市不同,她能讓人沉靜下來,不浮躁。古城西安帶給我諸多靈感,這正是我創作所需要的氛圍。”他説。

這幾天,楊沙洋正在琢磨著雕刻大雁塔和兵馬俑,他想雕刻一個“微雕西安”,作為對這座帶給他諸多靈感的城市的禮物。

楊沙洋説,希望在西安能找到和他一樣喜歡微雕技藝的人,他想把他的微雕技藝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將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根髮絲帶來的“銀色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