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藥王山摩崖造像:跨越1200餘年的印記

銅川市藥王山摩崖造像亦叫“藥王山石窟”,位於銅川市藥王山顯化臺太玄洞東500米處南崖半山腰上。由北朝經唐宋至明,歷時1200餘年,崖面上共有29龕,大小佛造像現存45尊。造像有浮雕、圓雕,大者高達丈余,小者矮不盈尺。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鮮明,尊尊精品,保存完好,為國之瑰寶。

“雲山勝覽” 是藥王山最大的摩崖題刻

來到藥王山,穿過大門,來到北山腳下,拾階而上,經過藥王大殿、醉翁亭、碑林,就來到了關帝廟遺址浮雕,這裡被毀之前是關帝廟,清代建築,供奉關公神像及牌位,配有反映三國故事的精美壁畫。當時清代張世觀和張拱樞都作詩讚頌:“赤兔龍駒天上來,如何聞立在山隈;只因吳魏滅亡久,化石留蹤到五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關帝廟被拆毀,現僅存附屬大型深浮雕《關平拉馬圖》及清代題刻詩詞10余首。該浮雕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所雕刻,關平身穿盔甲,手牽“赤兔馬”側立,馬後有一棵青松,松樹上一隻猴子,一手攀樹枝,一手拿棍,指向前方的一蜂巢,蜂巢上有蜂,松樹下方一隻梅花鹿,一隻仙鶴。整組石刻讚美了關羽的高風亮節,表達了人們“松鶴延年”“鶴鹿同春”的美好願望。

在關帝廟遺址下的山崖上,有一處6米見方的巨幅摩崖題刻,楷書“雲山勝覽”四字。為明代嘉靖年間刻石,是藥王山最大的摩崖題刻。“雲山勝覽”題刻處現辟為觀景臺,巨石盤桓,靈氣回蕩。站在這裡,遠望南山四台,古柏蔥蘢,藥王溝下,薄霧升騰,如臨仙境。

造像群集古印度

及我國四大石窟造像之精華

離開“關帝廟石刻”,就看到一個挂著“摩崖造像”門牌的院子,藥王山的摩崖造像群就位於這個院子。藥王山佛造像群利用連體磬玉石崖建造,舊有洞窟7個,1988年拆除洞壁,修建現在的保護大廳,為倣唐建築,七開間,人字形鬥拱,明柱回廊,重檐格窗,古樸大氣,通風透氣。

造像群中最早的一尊造像為結跏趺坐菩薩坐像,該像刻于北周晚期,像高3.3米,頭光上部半弧形處有七個大小相同的佛龕,龕內有七尊小的釋迦牟尼造像。最完美的是兩尊唐開元十一年的“等身觀音”,頭束高髻,手戴鐲,站姿呈“S”形,被譽為“永恒版的楊貴妃”和“東方石刻藝術之最”。據説,賀敬之看到後認為“等身觀音”堪稱完美的藝術作品。最著名的是“思維菩薩”像,刻于宋代,通體漆黑髮亮,結痂跌坐,雙目微閉。當地稱其為“摸摸爺”,傳説,如果身體哪不舒服就摸三下“摸摸爺”的相同部位,就會手到病除。每年“二月二”大廳裏就擠滿了人,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要摸一摸“摸摸爺”。摸的人多了,使得這尊菩薩造像通體漆黑髮亮。最大的一尊是雕刻于明代的釋迦牟尼的造像,高4.06米,也是這裡唯一的一個圓雕作品,釋迦牟尼身著褒衣博帶的冕服,坐于圓形的蓮臺上,座下雕有一巨蟠,戲水弄雲,將西方的佛文化與東方的龍文化完美結合的産物。這尊巨佛的頭,民國時期曾被一個在耀州為官的不法之徒盜走,幸被鄉士眾民追索回,敬復原位。現在仍能在這尊巨佛頸部看到一條連接的線。

藥王山佛教石窟位於隋唐政治中心的長安附近,從造像來看,它是吸收佛教藝術並融合中土文化而發展起來的石窟藝術,出現了罕見的“佛道並龕”造像碑數通,是北朝晚期到隋唐時期的典型代表。與雲崗、龍門石窟相比獨具風格,為研究我國石窟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在李改、張光溥所著的《藥王山石佛窟及造像藝術》一書中,他們提到,藥王山石佛窟的特點是全石、全新,藥王山有得天獨厚的磬玉石,質地黑裏透明,堅固不易風化和損壞,造像群集古印度石窟造像及中國四大石窟造像的精華,且有較大的發展。1961年“藥王山石刻”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據記載,1934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從山西汾陽西行去往莫高窟的路上,曾在耀州考察藥王山古建石刻,居住在耀州西倉巷11號寓所,林徽因親自對每一尊造像進行測量、斷定年代,並做詳細記錄,她自己也在藥王山石窟留下了珍貴的考察照片。

“藥王”品牌

成中醫藥産業發展的“高地”

“一代藥王故里,千年養生福地”。藥王山的佛教文化已經與醫藥學家孫思邈相輔相成,藥王山造像群的特色是,人與神同行同格,人與神共同享受奉敬的尊榮,將人們崇拜的醫藥學家孫思邈進位於神格之列,以動態藝術代替靜態藝術,具有濃重的寫實風格。

近年來,銅川市依託藥王孫思邈的中醫藥文化資源,把發展養生保健産業作為城市轉型的突破口,集中力量推進中醫藥文化産業基地建設,創建成了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著力把銅川市打造成中醫藥産業發展的“高地”,人們養生保健的“福地”。2006年“藥王山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藥王山廟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藥王山管理處文化遺産科科長袁剛告訴記者,為真實、完整、有效地保存和延續藥王山文物遺存的歷史資訊和全部價值,使藥王山石刻及藥王山廟的保護及各項事業能夠持續協調發展,彰顯其歷史價值,他們已編寫完成了“藥王山石刻保護規劃(2020—2035)”,2022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目前正根據國家文物局反饋意見抓緊修改。記者 裴明

記者手記 “煤黑子”變成了“養生專家”

耀州人對藥王孫思邈稱呼非常親切,就是一個字“爺”,既表達對孫思邈的尊敬,也有祈禱孫思邈能夠護佑後人的心情。平時,每日早晚,都有大量的耀州群眾去往藥王山,爬爬山,鍛鍊鍛鍊身體。每到二月二藥王山廟會,更是人山人海,不僅是當地,耀州周邊的人也會到藥王山上去祈求健康平安。孫思邈和藥王山在耀州人的心裏既是神聖的,又是可以親近的。

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從山西去敦煌途中,專門來到耀州對藥王山石刻進行研究,林徽因更是親自動手,對每尊石刻進行測量、勘定,足見藥王山的石刻在中國石窟藝術的歷史上,是有相當的價值和分量的。李改和張光溥在撰寫的《藥王山石佛窟及造像藝術》中説道,他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人們了解藥王山是個寶山,親自去看一看是非常值得的。但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對藥王山石刻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記載還是偏少,其價值並沒有完全被發掘出來。

目前,藥王山管理處已經完成了對於藥王山石刻的保護規劃,正在根據反饋修改。對藥王山石刻的保護是非常必要也是當下要抓緊做的事。然而,更多的是,希望當地能夠將藥王山石刻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發掘出來,讓更多的人來到藥王山,看到石刻,了解藥王孫思邈,從而進一步體會銅川這座資源型城市是如何轉型的。 裴明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藥王山摩崖造像:跨越1200餘年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