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名校畢業生求職當保姆暗藏玄機

“馮女士,26歲,碩士畢業于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本科畢業于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擅長英語口語和編程,國外類考試過託福100和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

“傅女士,24歲,普通話二甲、英語四級、日語N1,從事過多年少兒英語、少兒繪畫、少兒主持培訓工作,擁有高端家政師、高端母嬰師、高級護理老師、高級整理收納師證書。”

……

近期,在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不少這樣簡歷出眾的求職資訊,而她們的求職崗位是讓人感覺不太需要高學歷的家政服務。

《法治日報》記者梳理髮現,這些求職者的平均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學歷本科起步,精通兩三門語言,手握各種證書,部分還有留學經歷,各式各樣的標簽讓人眼花繚亂。

這不禁讓網友感嘆道,家政行業都已經那麼“卷”了嗎?記者近日對此展開了調查。

家政公司虛假宣傳

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發佈的家政求職消息中,許多高學歷者身上都穿著“天鵝到家”字樣的工作服。但記者在“天鵝到家”App上卻並沒有找到資訊一致的這類家政人員。

家政平台中是否真有如此多的年輕、高學歷家政人員?

北京某家政公司培訓部經理王洋(化名)告訴記者,根據他10多年家政行業經歷來看,本科以上學歷和“90後”“00後”做家政服務的雖然不能説完全沒有,但很少能遇到,絕大多數為40歲至50歲。

“一方面,這和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唸有關,大家認為年輕、有學歷的人不該去給人做保姆,即便真有年輕人來幹,也經常因為種種原因幹不下去。另一方面,年齡大的人往往生活經驗較豐富,對家政方面比年輕人了解,不少僱主還點名要有過育兒經驗或者年長的人來做家政服務。”王洋説。

在社交平臺上,也有很多網友對這些年輕、高學歷保姆的真實性表示懷疑。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家政服務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當前我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88.6%來自農村,年齡結構偏大,“80後”從業人員所佔比例不到20%。同時,家政服務從業人員流動性高、穩定性差,文化水準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水準僅佔14.1%。

2021年5月,一家政公司在社交平臺發佈清華女畢業生求職保姆阿姨管家一事,引發熱議。簡歷顯示,該女生年齡29歲,清華大學畢業,曾做過家庭助理。後市場監管部門查明,該商業宣傳中涉及的清華畢業生基本資訊,包括人名、照片、薪酬、工作經歷在內,均為虛構。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孫超介紹説,根據法律規定,虛構求職者學歷、照片等資訊涉嫌虛假宣傳。此外,對於被盜用個人照片的當事人來説,還可能侵犯其肖像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不管是發佈虛假資訊的公司還是提供發佈虛假資訊的平臺,都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可能包括承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構成犯罪的,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孫超認為,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廣告監測制度,完善監測措施,及時發現和依法查處違法廣告行為;消費者和其他組織等遇到虛假宣傳時,可向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等進行舉報,依法進行社會監督。

名為家政實為家教

違規進行學科輔導

記者在“天鵝到家”極速版、“輕喜到家”、“無憂到家”等多個家政服務類App中,以“家教”“授課”“數學”“英語”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均未顯示相關商戶。但在“58到家”檢索時發現,有商戶提供英語私教輔導,服務類型為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高考等。

打電話詢問對方後得知,除了成人外,他們還可以給中小學生補習外語,一個半小時收費300元至500元。輔導老師均畢業于外國語大學,如果有其他學科補習需求,也可以幫著介紹。據介紹,這些老師有的一直從事課外輔導,有的是學校的老師,在校外做兼職。

王洋告訴記者,有些家政平臺上的書法、鋼琴、小提琴等課外興趣輔導班,實際上都是“挂羊頭賣狗肉”,進行的仍是語、數、外等學科類課外輔導。

記者與社交平臺上提供家政服務的一些賬號進行溝通,對方表示,可以按照記者要求提供年輕、高學歷的人來進行“家政服務”。這些保姆的簡歷雖然沒有網上宣傳的那麼“厲害”,但輔導孩子功課還是綽綽有餘的。對方還表示,為了避免被封禁查處,他們都以“家政”“成長陪伴師”等對外宣傳,但主要任務還是輔導孩子功課,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據諮詢,這樣的家政人員收費並不便宜,一個月價格大多為15000至25000元之間。

孫超説,不可否認的是,家政從業人員中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高學歷人才,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們中大多數是在“高學歷家政阿姨”的頭銜下,做著教輔的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週詳説,以“家政阿姨”等名義從事學科類課外輔導的家教活動不符合“雙減”政策,是一種變相違規校外培訓的形態,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增加了社會焦慮,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嚴格監管和查處。

依法查處違規培訓

健全機制標本兼治

記者注意到,對於家教行業“野蠻生長”的問題,監管部門已經出手。

2021年9月,為指導各地堅決查處學科類校外培訓隱形變異問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其中提出,違反培訓主體有關規定,證照不全的機構或個人,以諮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應依法依規予以查處。

披著家政外衣的家教為何難以徹底清除?

孫超認為,現實中“私人家教”進行校外學科類培訓,往往採取“一對一”“住家”等形式,以“高端家政”“家庭管家”等名義為掩護,極具隱蔽性、分散性、多變性,在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方式等方面都很難界定。

“對此,應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依法治理,嚴肅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的行為,同時要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機制、長效機制,讓監管落地見效。教育部也提出了三項具體措施,包括建立辨別機制,對於明顯違反相關規定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旗幟鮮明嚴肅查處;落實屬地管理,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對學科類培訓的隱形變異問題進行查處;強化監管執法,各地要充分發揮‘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製作用,強化部門協同、條塊聯動,壓實責任。”孫超説。

為從根源解決這種違規校外培訓問題,週詳認為,一方面應在我國家庭教育立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法律框架下,充分調動並增加多元化教育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品質,提升教學效果,將學生更多的校外時間留給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育人的局面。此外,需要從政府角度出臺更多的規範性和政策性文件,引導校外培訓機構和校外培訓活動的規範發展,嚴格遏制變相校外培訓現象,提升教育執法的協同性、科學性。

孫超説:“學生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要認識到身心健康、能力興趣等是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財富,從而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要加強師德培訓,讓教師擔起‘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責。要疏導學生的校外培訓需求,儘快推動課後延時託管政策的落實。要盡可能地提供差異化的學習環境,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一方面要規範市場,對欺詐、虛假行為進行監管整治,比如針對培訓機構轉型的家教仲介加強管理;另一方面,需從源頭上減少培訓需求,從這兩方面同時採取措施,才能真正達到效果。”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要想從源頭解決校外違規培訓問題,從深層次來説還是要對教育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建立多元評價機制。記者 陳 磊 見習記者 張守坤

來源:法治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名校畢業生求職當保姆暗藏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