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

西寧:“三鄉工程”顯現活力與動能

“返鄉能人,他們帶來的不僅有資金、技術,還有現代化經營理念和先進的管理方式,能夠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和活力。”西寧市湟中區玉拉村黨支部書記曹有明感慨到。

2021年,玉拉村育苗中心引進了11名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出34種草莓品種,並研發出了一些適合青海地區栽種的反季節草莓品種,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增收致富。還先後培訓技術能手300余名,每年有60位村民變身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人才活水。

“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抓手,是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有效途徑。西寧市自2021年3月啟動實施“三鄉工程”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行動,各項工作迅速破局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探索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環境友好、資源節約”高品質發展的鄉村振興進程中,“三鄉工程”已經展示出巨大的潛能與空間、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作為西寧市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載體和有效抓手,已然成為建設現代美麗幸福大西寧的一張美好而亮麗的“名片”。

扮靚高原美麗鄉村

2021年3月,西寧市委市政府做出在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全市深入實施“三鄉工程”的重大決定並細化出臺支援“三鄉工程”的30條具體措施,建立“三鄉工程”聯席會議等工作機制,對推進“三鄉工程”做出全面安排部署。各區縣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三鄉工程”工作方案、重點任務清單並迅速加以實施。

為厚植市民下鄉基礎,西寧著力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遵循鄉村建設發展規律,圍繞農村農業農民現代化目標,以改造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網路為抓手,推動水利、公路、管道、電網、資訊、物流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向鄉村延伸。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結合,外修顏值、內修氣質,努力營造一個設施齊全、服務配套、適宜居住的良好環境。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八里村、湟中區攔隆口鎮卡陽村村莊規劃被自然資源部列入全國“多規合一”村莊規劃優秀案例。同時不斷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實施農村污水治理項目11項,清理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産廢棄物2萬餘噸,192個村基本實現農村污水收集處理;新一輪農村廁所革命改廁10240個。

湟中區涌現出許多田園美、生活美、和諧美、群眾美、風情美的“網紅村”,如田家寨村從昔日荒灘地變為如今的網紅“打卡地”,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著市民下鄉。

激活要素資源

“不用跑很遠就能住到有特色的民宿,我們全家人都很喜歡‘日月山下二十四個莊廓’!”西寧市民姚女士表示。

保護好傳統村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護好原生態,絕不能大拆大建,絕不允許對環境造成污染。堅持襯托地域特徵、傳承歷史文化、保留民俗底蘊、融合産業發展,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美麗鄉村。這是西寧市指導“三鄉工程”有序推進遵循的全域規劃、全域整治、全域建設理念。

“一村一規劃、一村一樣式、一村一風格、一村一特色”。湟中西納川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大通朔北藏族鄉窎溝民俗文化鄉村旅遊、湟源歷史文化鄉村旅遊等7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的推出,湟中區雲谷川“印象小鎮”、湟源縣河湟民宿“日月山下二十四個莊廓”、大通縣“十里塘坊”等特色品牌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吸引著更多的市民下鄉。

讓綠色成為鄉村的底色。在“三鄉工程”中,西寧市激活要素資源,聚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

數據顯示,目前西寧高原特色冷涼蔬菜生産面積穩定在1.8萬公頃,建成標準化規模化蔬菜生産基地195個,畜禽規模化養殖場299家;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97家,主要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61%,帶動農戶22萬戶;創建“河湟田源”區域公用品牌,農畜産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4個;全力推進10條鄉村旅遊示範帶提質升級,申報星級鄉村文化旅遊接待點10個,國家級、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15個,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生産扶貧工坊、基地10個。

同時,多措並舉築巢引鳳,積極促進能人回鄉創業。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與中國農科院、青海大學等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全面融入青海省農業科研創新聯盟。選派1000余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深入鄉村開展服務,構建“專家+示範基地+農業技術指導員+農業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機制,建成西寧蔬菜科技園等一批區域性試驗示範基地,吸引各類人才積極投身“三鄉工程”。實施鄉土人才培育工程,培育高素質農民2400余名,帶領6萬餘名農村實用人才活躍在農業農村一線,發揮了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作用。

聚力助推鄉村振興

在實施“三鄉工程”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鄉村有什麼?”“應該怎麼去?”“去了幹什麼?”這是許多市民的疑問,鄉村旅遊相關資訊發佈不充分、選擇性不強,反映出“數字鄉村”建設特別是旅遊網上諮詢服務需儘快完善。

“鄉村有什麼”“去了能幹什麼”“鄉村能夠提供什麼”等問題,這反映出鄉村組織“一站式”為能人服務的工作需進一步加強。

“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投資鄉村有哪些準入條件?”“有什麼樣的優惠政策和服務保障?”“長遠發展能否穩定持續?”企業興鄉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很多……

用市場規律,破解不解、難解問題,做可行之事、創新之事,助推鄉村振興。

持續吸引市民下鄉消費方面,西寧市確定要以提升鄉土生活體驗為目標,實現城鄉互聯互補,促進農村進一步“活”起來。

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上做文章,以滿足市民遠離喧囂、返璞歸真的情感需求為導向,將鄉愁村韻物化、活化、産品化,培育發展“鄉愁産業”。努力打造鄉村記憶工程,形成一批富有高原地域特色和“河湟”文化底蘊的“鄉村群”,傳承歷史文化記憶,吸引更多市民下鄉。同時,提高鄉村旅遊運營水準,結合鄉村地貌生態特點展示鄉村風貌、挖掘鄉村特色飲食、優化特色傳統農産品生産加工,開展踏青、賞花、休閒、冬季旅遊等主題活動,利用電商平臺、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自媒體、直播帶貨等新媒體,引導市民到農村體驗鄉土風情、品嘗特色美食、觀賞鄉村美景、購買土特産品等,滿足市民下鄉吃、住、行、遊、購、娛各方面多樣化性需求。拓展幫扶工作內容,結合實際拓展居民家庭或親朋對接農戶家庭,市民家庭體驗種植、養殖,通過租種、代種、代管、代養等形式,體驗農業生産和收穫,促進農村消費,增加農民收入。

為激發能人的鄉愁情懷,吸引更多能人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反哺農村、振興鄉村,帶動農民進一步“富”起來。西寧市將加快平臺建設,打通各類人才回鄉創業的綠色通道,全面掌握在外能人、已回鄉能人和有意願回鄉能人的情況,對已簽訂協議的能人和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建立跟蹤包服機制和“三鄉工程”政策兌現綠色通道,讓符合條件的能人和企業儘快享受到政策紅利,為人才在鄉村廣闊天地大展拳腳營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能人組織協調能力,為鄉村投資興業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儘快啟動培養新業態領域技術人才和農村全領域本土人才,這類人才更能穩得住、接地氣,也能真真正正為“三農”服務,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同時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企業興鄉”聯通著農業的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能有力推動農業進一步“強”起來。因此,西寧市提出四條相關措施。

一是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儘快建立村集體産權制度資訊化平臺並運營,開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發展本土經營主體。

二是優化鄉村資源,盤活農村空閒農房和農地資源,滿足規模企業標準化、集約化生産需求,為發展餐飲服務、農産品精深加工、商貿流通、休閒觀光旅遊、農家樂民宿創意化等第三産業提供基礎、製造商機。

三是推動産業特色化融合化發展,結合村莊特色、資源稟賦,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居則居、宜遊則遊。

四是推動村企共建,鼓勵村集體(村級股份制專業合作社)與引進企業組建村級新型經營主體,,將村集體土地、荒山和村民自有耕地、房屋的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為引進企業提供行政審批、土地流轉、勞務派遣等協調服務,以股權收益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李 娜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西寧:“三鄉工程”顯現活力與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