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李旭斌:以“火”為墨繪丹青

一方鎮尺、一支“鐵筆”,筆尖落下,白煙騰起,圖畫輪廓便開始顯現……這不是什麼神奇的魔術,而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烙畫。

今年67歲的李旭斌是興平市南市鎮余楊村村民,對烙畫藝術情有獨鍾。在長期實踐中,李旭斌掌握了烙畫技藝,並採用一種無公害新型軟木材料,大大提升了畫面整體效果,使烙畫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10月31日,記者走進李旭斌的畫室,只見左邊墻壁上,梅、蘭、竹、菊“四君子”筆法細膩、栩栩如生;右邊墻壁上,懸挂著《漓江清夏》《秋山紅樹》《群峰積雪》《春江漁歌》等烙畫藝術品,畫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惟妙惟肖,令人賞心悅目。

長桌上,鎮尺間,李旭斌手持“鐵筆”潛心創作,筆之所及,軟木上冒出煙霧,空氣中頓時瀰漫著陣陣松香味,花鳥蟲魚逐漸躍然其上……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源於西漢、盛于東漢,後曾一度失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藝術的活化石”。烙畫的難點就在於掌握火候。李旭斌介紹,速度慢溫度高,顏色重,速度快溫度低,顏色淡,火候過了軟木就被高溫灼透了,火候欠了又烙不上,可謂重不得輕不得。此外,相較于毛筆畫來説,烙畫更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落筆後便難於更改。

35年前,李旭斌還是一名油漆工,承接刷漆業務,閒暇之餘,他常常會創作一些書畫作品。得知他有繪畫特長,有人給他出了一道“難題”。

“當時有個鄉黨找人製作了一套原木傢具,但不喜歡用油漆著色,他找到我,説想要在櫃門上畫一幅畫,並千叮嚀萬囑咐絕對不能對木料造成損壞。”李旭斌説。客戶的要求實在有些“苛刻”,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他思考良久,但都沒好的辦法。

直到有一天,李旭斌在村上閒逛,看到有人在焊接,頓時有了靈感。回家後,他嘗試著用烙鐵“畫”了一幅蘭草圖,沒想到效果還挺好,畫面仿佛與傢具融為一體,更增添了幾分古樸的味道。從此以後,李旭斌開始潛心研究烙畫技藝,他的烙畫作品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評,前來求畫的人絡繹不絕。

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大家更傾向於直接購買色澤光鮮的成品傢具,以烙畫技藝製作的傢具漸漸淡出了市場。

200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旭斌了解到三原縣一家木材廠正在推廣一種軟木材料,便於裁剪易於攜帶。於是,他購買了一些軟木,裁剪後做成“畫紙”,開始嘗試在軟木上烙畫,發現效果非常好。

軟木質地輕軟、富有彈性,在其上烙畫不僅可以融入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如今,富有獨特藝術魅力的軟木烙畫不僅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並且徹底突破了在傢具上烙畫的局限性,讓創作者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古色古香的軟木烙畫經過裝裱後,懸挂于客廳、書房裏,能為家中增添不少文藝氣息。

“相較于傳統國畫,烙畫的創作時間較長,技術難度較大,不易掌握,學習的人比較少。希望能有更多的愛好者加入進來,共同將烙畫這一中國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李旭斌説。本報記者 楊小玲 通訊員 李石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李旭斌:以“火”為墨繪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