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從有到優 多地破題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

養老服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當前,隨著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正式落地,加上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不斷擴圍,以及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加快推進,讓居民未來的養老生活更有保障。

從“有”到“優”,養老服務如何走好升級路?《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不少地方正在加快探索,從制度、人才、資金等方面“破題”,解決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養老需求。

完善制度體系

“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佔總人口的18.9%,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佔比將超過20%,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養老服務已經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近日在民政部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如何更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快完善制度體系,特別是形成多層次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路成為重要發力點。

為解決養老服務“買不到”“買不起”的問題,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專業化、品質化、平價化的養老服務,近期,北京市民政局啟動創新完善養老服務模式試點。北京首個試點在廣內街道正式啟動,組建由養老管家、護理員、志願者組成的專業化養老服務隊伍,並制定了7大類98項養老服務的服務規範,為老人提供標準化的服務。

北京市民政局介紹,目前“管家式養老”在廣內街道的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接下來將以本市中心城區為重點,逐步向西城區其他街道乃至全市推廣複製,力爭明年在10到15個街道落地。

這只是一個縮影。建設面向全體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是滿足廣大老年人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的制度化安排。建設“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加大農村養老供給、推動智慧養老項目建設……不少地方多措並舉,加快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打通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讓養老服務更有溫度和品質。

其中,吉林省今年將在街道層面建設56所具備全托、日托、到府服務等功能的養老服務綜合體,總建築面積6.47萬平方米,預計年底前全部運營投入使用。屆時,全省街道層面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將達到191個,成為構建“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的重要載體。

此外,四川將推動養老立法工作,健全農村基本養老服務制度、農村困難老人幫扶制度、農村養老服務扶持發展制度,增強政策制度的針對性。廣西將建立縣、鄉、村三級銜接互通、功能互補的聯合體服務模式,將縣鄉養老服務中心的優質服務輻射至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助推農村養老服務功能升級。

補齊人才短板

提高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準,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老年人超過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達600多萬,但目前全國僅有50多萬名從事養老護理的服務人員。養老服務人才供給不足、年齡偏大、專業能力欠缺等問題突出。

如何補齊養老服務人才短板?拓寬人才培養途徑、完善人才激勵政策等是關鍵之舉。

根據《“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我國將引導普通高校、職業院校、開放大學、成人高校等加大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力度,培育一批産教融合型養老企業等。此外,完善養老護理員薪酬待遇和社會保險政策,支援地方探索將行業緊缺、高技能的養老服務從業者納入人才目錄、積分落戶、市民待遇等政策範圍加以優待。

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部門日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緊缺人才培養,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增設健康和養老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招生規模,適應行業需求。

如何讓養老護理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留得穩?不少地方加快出臺相關激勵措施。比如,河南省圍繞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引進、評價、待遇、使用等環節,加大激勵力度,促進護理人員工資合理增長,落實入職補貼、培訓補貼、定向培養、工齡補貼、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方面待遇。青海省建立基於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科學評價技能水準和業績貢獻,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

此外,北京對應屆畢業生進入養老服務行業的,分三年發放入職獎勵,對養老護理崗位在職人員,結合其職業技能等級,按照500元至1500元不等五個檔位,直接向本人發放津貼。上海市楊浦區在全國率先將養老護理員作為重點人才引進落戶。

強化資金保障

實現養老服務提質升級,資金保障也是重要一環。

據悉,民政部本級和地方各級政府用於社會福利事業的彩票公益金要加大傾斜力度,自2022年起將不低於55%的資金用於支援發展養老服務。此外,有關部門落實落細支援養老服務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供差異化信貸支援,滿足養老服務機構合理融資需求。

近期,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不斷擴圍,為養老服務提質升級開拓資金來源。

其中,長期護理保險旨在解決重度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問題,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對評估認定符合重度失能標準的參保人員,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或資金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日前,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智睿養老産業研究院在京聯合發佈《長壽時代中國養老機構高品質發展研究報告》提出,除了既有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社會救助之外,長期護理保險和護理服務補貼是對老年人影響最大的制度。能否建立以長期護理保險為支撐,以護理補貼和重點人群兜底保障制度為補充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直接關係著我國養老機構的發展和産業升級。

報告建議,解決籌資和支付問題,從最緊迫的近250萬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手,投入250億元全面普及養老護理保險或護理補貼制度。

不少地方也在加快探索。11月1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開展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佈。山東試點居民長護險將堅持政府推動、多元籌資,建立完善籌資、支付、監管及服務制度機制,實現各方責任共擔、權利義務對等。

其中,資金籌集方面,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原則,合理確定籌資辦法和籌資標準,通過居民醫保基金、個人繳費、財政補助等多渠道籌集資金,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護理保障水準及護理服務成本等因素適時調整,建立動態多元籌資機制。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從有到優 多地破題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