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煙臺:十年跬步 探源千里

“以往考古發現的唐代墓葬基本為零,但在萊州市南關發掘唐代墓葬20座,這一發現實屬少見,其中多為帶階梯墓道的土洞墓,部分為舟形磚室墓,還有少量弧邊方形磚室墓。多種多樣的墓葬形制、完整的保存狀況、具有代表性的珍貴隨葬品等,讓我們得以‘窺見’大唐文化的一角,這是很重要的考古發現,利於膠東乃至山東隋唐考古的發展。”煙臺市博物館研究館員王富強介紹,“煙臺考古事業從零星考古發現開始,到如今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幾代考古人始終懷著敬畏之心,尋找著煙臺曆史的根脈。”

在南關唐墓考古發掘現場,為了能整體保護遷移,滿足下一步勘測、修復的需要,考古隊正在“啃硬骨頭”,因為墓葬底部、周圍的泥土裏含有大量的沉積砂岩成分,堅硬如石,而動用大型機械工具會産生震動造成損傷,只能用人工一點點清理。現場不管是項目負責人還是隊員,都笑稱:“我們就是幹粗活的。”常年的野外勘探發掘,讓煙臺這支考古隊伍裏的每個人都養成了科學求實的工作作風和任勞任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砥礪十年 看《煙臺考古成果展》

11月8日,“攜手文旅·共赴美好——2022煙臺文旅開放日暨煙臺考古成果展”在煙臺市博物館舉辦。本屆“煙臺文旅開放日”以“攜手文旅 共赴美好”為主題,組織“活動開幕、參觀體驗、需求徵集”三大板塊、近30項文旅活動。

“本屆開放日的《煙臺考古成果展》既是重頭戲,也是一次讓廣大群眾走進考古、了解考古、宣傳考古的‘開放大展’。”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學祥在活動現場表示,“煙臺作為齊魯文化和膠東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不僅高度重視考古工作,也有一支專業過硬、成績斐然的考古隊伍,讓我們在實踐‘中華遺産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詮釋者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的道路上,不僅有初心,更有決心和信心。”

在《煙臺考古成果展》現場,王富強手持話筒,將十年的煙臺考古工作成果娓娓道來:“為了讓大眾有個更清晰的脈絡,這次成果展以時代為序,分‘文明曙光育膠東、周漢文化浸東隅、隋唐盛世惠登萊、宋元遺韻現海疆’四個單元……在數千件考古發掘出土文物中,我們精選了752件出土文物,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元代。”在山東龍山文化先民的傑出創造——蛋殼黑陶高柄杯前,王富強介紹:“此件為龍山文化早期蛋殼黑陶高柄杯,是2011年10月在萊山區午臺遺址出土。小小的一件陶杯,代表了煙臺史前制陶藝術的成就。”

《煙臺考古成果展》以實物配合大量考古現場圖片資料,多維度展現煙臺十年考古重要成就。很多考古愛好者沉浸其中、流連忘返。煙臺市民張先生既是考古愛好者,也在從事相關工作,他説:“這次展覽的展品非常豐富,有好多東西是在膠東甚至是在山東第一次發現,感謝煙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才讓我們享受到了這樣豐盛的文化大餐。”

2009年,煙臺市博物館取得了國家文物局頒發的考古發掘團體資質證書,成為繼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之後,山東省內獲此資質的文博單位。通過人才培養、引進,煙臺市博物館考古部目前擁有考古項目負責人6人,文博高級職稱6人。他們砥礪十年,一步步探索、一步步發現,一點點復原歷史的本來。萊州市呂村遺址是一處主體遺存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並涵蓋漢代、宋元和明清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昭示著在5000年前,文明曙光已在膠東半島粲然閃現;蓬萊區爐上村遺址是膠東地區一處重要的西周時期的珍珠門文化遺址,佐證著中原文明東漸中,周文化與地方(東萊)文化激蕩的碰撞和浸潤……十年的時間裏,煙臺完成了考古發掘項目44項,累計發掘墓葬約1300座,發掘遺址面積約4.3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近5000件(組)。

在緊張忙碌的蓬萊區泥河村考古發掘現場,煙臺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徐明江介紹,今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批復,對泥河村遺址區域進行了配合性考古發掘。根據發掘情況初步推斷,該遺址為東周時期中小型聚落址,以戰國時期遺存最為豐富,該遺址的發掘為研究蓬萊東周時期人群聚落分佈、生業發展等提供了新的資料。徐明江説:“考古的意義在於保護文物、傳承歷史,而幹好考古工作需要不斷提高田野考古發掘技術。就拿考古發掘中的基本技能用手鏟刮面、劃線來説,需要對遺跡土質、土色、包含物有敏銳的辨別判斷,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打磨,絕非一日之功。”

徐明江2003年從山東大學畢業後一直奮戰在考古一線:“只有不斷提高發掘技能,才能保證發掘工作品質,不遺漏考古跡象和珍貴文物,擔負起保護地下文物的重任。結束野外發掘工作後,需要對陶片進行洗刷、拼對、修復,形成考古發掘報告或簡報,進行考古研究和闡釋。現在的考古工作多為配合基本建設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按時完成發掘任務,不論酷暑嚴寒,考古人都要堅守考古現場,很多人經常幾個月回不了一次家。但是當我們看到發掘的文物被及時搶救出來,看著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被擺放到博物館展示,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創新傳承 讓考古發現“活起來”

“煙臺白石村遺址、長島北莊遺址、棲霞楊家圈遺址、牟平照格莊遺址、長島珍珠門遺址、龍口歸城城址、海陽嘴子前墓群、蓬萊古船”入選2021年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評選的“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目前,“呂村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已被列入“考古中國——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課題項目。

“煙臺不僅要努力讓豐富的考古發現‘活起來’,還要讓更多文物‘活得好’,走進公眾視野。為此,煙臺出臺了一系列意見,並制定三年行動方案,”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李成才介紹,今年10月煙臺出臺《關於推進國有建設用地區域化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切實保障文物安全,降低建設單位投資風險及前期運作成本,實現文物保護和城市發展協調共贏。制定《煙臺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三年行動方案》(簡稱三年行動方案),強基固本、文物法治,壯大隊伍、幹出成效。

煙臺考古事業的發展讓煙臺有了豐厚的“文物家底”,三年行動方案也給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在文物的活化利用方面,煙臺市博物館始終“走在前、幹在先”,煙臺市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2017年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現有館藏文物6.9萬餘件(套),是山東省館藏較為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煙臺市博物館副館長王金定介紹:“我們館藏以書畫、瓷器為大宗。近年來,圍繞‘喚醒館藏的沉睡文物’,推出‘筆墨丹青’和‘瓷苑掇英’系列展覽,舉辦了《墨影留真——館藏青銅器拓本展》《上海!SHANGHAI!——館藏海派書畫精品展》《無美不備——王懿榮的金石收藏與書法藝術》等書畫專題展和《館藏青花瓷器精品展》《秀色——館藏顏色釉瓷器精品展》等瓷器專題展;2020年開始推出‘走進煙博過大年’展覽品牌,至今已連續舉辦3屆,《能飲一杯無》《百花邀我且尋春——館藏春日題材書畫展》《我,來自煙博——館藏國寶大聯歡》等專題展覽,努力讓文物‘活起來’,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我,來自煙博》是煙臺市博物館2021年初在“就地過年”號召下,為撫慰留煙人員的思鄉之情、滿足市民的假日文旅需求,以“國寶聯歡”為主題策劃推出的新春特別展覽。展覽遴選35件/套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是煙臺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一次高規格的集中展示,並以重點展品為藍本打造了首部文博兒童情景劇《守護·傳承——護寶記》,該展覽獲第六屆山東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精品獎。“‘國寶聯歡’不僅讓文物‘活起來’,還向孩子們心中撒播了‘保護文物’的種子。”王金定説:“啟發孩子對文物從認知到感興趣,就要從展覽開始,所以展覽既要有品質,也要有逸趣,這是我們今後品牌策展、應需策展的努力方向。”

煙臺市博物館館長夏文森介紹:“盤活社會資源聯合辦展,是煙臺市博物館探索展覽新模式、拓寬視野的新舉措,它使得博物館打破既有辦展模式,更加開放和包容,也擁有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文物資訊。”2019年6月,由煙臺市博物館、膠東民間藝術博物館等34家煙臺文博單位組成的煙臺博物館聯盟成立。同年11月,《我們的70年——新中國成立後煙臺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100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2020年5月,該展覽再度獲獎,獲山東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精品獎。2021年5月,煙臺、青島、濰坊、威海、日照五市博物館和山東大學博物館(青島)簽訂合作協議,膠東五市博物館聯盟成立。2021年6月,由煙臺和膠東五市博物館聯盟聯合承辦的《偉大的歷程——慶祝建黨100週年膠東五市革命文物聯展》,是一次聯合舉辦的革命文物類展覽,集眾之力共同講述“膠東紅潮”故事,該展獲年度山東省博物館、紀念館十大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同時入選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

探索攻堅 讓地上文物“活得好”

地上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同樣需要探索攻堅。煙臺正在通過百年古街主題化、體驗化的保護性開發和運營,進行文旅街區消費的新探索、新嘗試。在煙台中心城區芝罘區內,有兩個目前保存相對完好的古街區,一個是明洪武年間設立的“奇山守禦千戶所”,後逐漸形成“所城裏”十字街區;一個是始建於清同治年間、見證煙臺開埠歷史的商業街區“朝陽街”。兩條完整的古街老巷,承載著煙臺曆史的沿革和變遷,開街至今,不僅市民和遊客絡繹不絕,還吸引了很多“煙臺老鄉”。“這裡是我們的根,我們要回去看看。”對於煙臺市民的“尋根情懷”,畢業二十年、在煙臺市博物館工作的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閆旭東更是深有感觸,“文旅融合讓文物工作有了更多發揮價值的空間,每一件文物都擁有自己的生命週期,我們的責任不僅是讓文物‘活得久’,而且要‘活得好’,‘活’出它應有的品質和價值。朝陽所城開街就是一次不可移動文物‘活得好’的有益嘗試。”

煙臺“所城”歷經600多年遷延逐漸形成了具有典型膠東建築風格的十字街,通過近期考古發掘北城門殘石基址遺跡及遺物斷代,奇山所城墻為明朝所建,閆旭東解釋:“煙臺臨海,古建築內如果無人居住,潮氣對建築物的持續破壞尤為嚴重,所以,對於文物建築的保護就是要尋找到保護和利用的最佳平衡點。按文物保護流程,朝陽街、奇山所街區文物建築嚴格履行報批手續,截至目前,共完成160余套文物建築修繕方案評審工作,並基本完成修繕保護工程,這在山東省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中也是較為少見的大工程。”

“2021年春節前,朝陽街主街、所城裏十字街開街,開街第三日單日接待遊客超14萬人次,創煙臺市各景區、步行街單日接待遊客數量之最。隨後兩街區轉入‘邊徵遷、邊修繕、邊招商、邊運營’的模式。”煙臺藍天建設公司總經理初金國介紹,“公司嚴把每棟建築的修繕方案設計和具體施工的‘效果關’,還原老建築的‘修舊如舊’;重點加強街區風貌肌理的打造,保證與街區建築風格協調統一。截至目前,累計完成包括民房在內的239棟房屋修繕,佔比超60%,新開放阜民街、建德街等多條支巷,引進各類業態商戶158家,其中區域首店及文化類業態佔比超60%。累計接待遊客超700萬人次,營業總額過億元。”

憑藉對歷史文化深入挖掘、景觀氛圍用心打造,招商運營合理有序,朝陽所城歷史文化街區迅速成為集中展現煙臺本土文化的窗口,截至目前,累計完成各類觀摩接待320余次,成為“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觀摩項目、“第30屆書博會煙臺分會場”觀摩現場等。該街區獲“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山東省“第一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第一批省級旅遊休閒街區”等稱號。如今,一棟棟“沉睡”于城市中心的老建築“活”出了風采,“煙臺奇山所城、煙臺山—朝陽街歷史文化街區”還雙雙獲評山東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示範案例,初步實現了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雙贏。

一邊是文物保護歷經幾代人執著的傳承和堅守,一邊是時代發展下民眾與文化和旅遊從業者對於城市文化、底蘊根脈的孜孜以求。所城裏以膠東特色民居聚落為基礎,引入煙臺剪紙、膠東大鼓等膠東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項目,打造煙臺曆史文化尋根溯源之地。很多老煙臺人對所城裏小吃有很深的念想,挖掘並保留煙臺燜子、鲅魚餃子等膠東傳統民俗小吃的“老味道”,所城裏的民俗傳承才會“愈久彌香”,引發更多人的“尋根情懷、民俗探訪”。

“根據朝陽所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案的要求,兩個街區的招商和運營差異性非常鮮明。”煙臺藍天文旅公司總經理劉會傑介紹,“朝陽街更注重呈現煙臺開埠以來東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所引發的城市之變和時尚引領,圍繞煙臺‘國際葡萄·葡萄酒城’打造紅酒IP主題街區,吸引了張裕克利頓葡萄酒餐廳、微醺世界等專業紅酒企業入駐,同時也有喬爾盧布松餐廳、鐘書閣等國內外知名品牌入駐。”煙臺正在通過“解密”百年古街裏的“新消費密碼”,探索文旅融合下“主題化、體驗化的城市新消費”。(宇艷 趙娟 王欣)

來源:中國旅遊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煙臺:十年跬步 探源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