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用青春創意連接“黃河非遺”與“老家河南”

滔滔黃河為中原大地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以一種鮮活的方式保護和傳承非遺,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通過文旅融合,讓其在鄉村振興中綻放異彩?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與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秘書處聯合發起青年鄉村營造行動,讓激揚的青春與厚重的非遺擦出創意的火花。從土布織藝體驗空間、雞窩改造成的打卡點到泥咕咕“泥小妮”、“豫西味道”視覺形象,通過一個個非遺空間、一件件非遺文創,“黃河非遺”點亮了“老家河南”……

為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探尋落腳點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沿黃區域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提供著不竭動力。鄉村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空間和載體,非遺也是鄉村文明構建的重要力量和支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于潔説,為賡續和弘揚黃河文化,促進非遺保護,助力鄉村振興,2021年6月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啟動了“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首屆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

“今年,我們將‘賽’升級為‘營’——‘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青年鄉村營造行動,設立9個鄉村營地,以駐地鄉建營和青春鄉創營的形式組織一批青年設計師、大學生走進鄉村,開展空間營造與文創設計。他們以青春視角發現鄉村之美,通過非遺活化、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秘書處副秘書長、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劉亞輝説。

據介紹,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發軔于2018年由浙江省教育廳、農業農村廳等單位主辦,浙江財經大學承辦的浙江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2021年的“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首屆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採用“鄉村出題+高校答題+成果落地”的閉環模型,以“創意,讓鄉村更美好”為宗旨,以鄉村、景區、古城為載體,設置“黃河之村”非遺賦能空間、“黃河之禮”非遺文創設計兩個賽道,分調研選村、策劃命題、方案設計、建設實施、驗收評獎、運營跟蹤6個階段進行。

“去年的大賽創立了‘政校企村傳’五位一體的競賽組織體系,政府搭臺、高校賦能、企業助力、鄉村實施、傳承人參與,五類主體各司其職,共同發力,形成了緊密有效的競賽組織體系。”劉亞輝説,鄉村是大賽理念、創意、設計的落腳點和承載體,師生團隊的設計最終都要在鄉村實施,“這是一個真題真做的大賽”。

自大賽籌備起,河南省各地報名踴躍。經論證和實地調研,主辦方確定將鞏義市南嶺新村、欒川縣重渡溝景區、寶豐縣龍王溝鄉村振興示範區、浚縣古城等10個縣(市區)的10個鄉村(景區、古城)作為實施點。在問題採集階段,主辦方組織專家團到各鄉村、景區、古城調研,蒐集當地非遺項目在傳承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為當地把脈問診,對症下藥。

于潔介紹,平頂山市郟縣三郎廟村依託國家級非遺項目郟縣金鑲玉製作技藝建成了一個金鑲玉博物館,但利用率不高,對金鑲玉的宣傳力度也不夠大。專家團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會同當地政府、金鑲玉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討論研究,決定在博物館內打造一個金鑲玉手工體驗空間,具體直觀展示金鑲玉製作全過程。“這個體驗空間怎麼做,就成了大賽中的一道真題。”

“像這樣的真題,專家團在10個村(景區、古城)共蒐集整理了非遺賦能空間類賽題90個、非遺文創設計類賽題58個,並將所有賽題和相關資料編成《競賽指南》。全國高校大學生從《競賽指南》中選擇自己適合的項目做出初賽方案。”劉亞輝介紹,大賽于2021年6月11日啟動,到7月中旬,收到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173所高校667支團隊的初賽作品,參賽師生達5000余人。經層層選拔,在7月底遴選出200支進入決賽的立項團隊。2022年1月,大賽圓滿落幕,共評出一等獎26項,其中空間類14項,文創類12項。

“今年的青年鄉村營造行動2月11日啟動。化‘賽’為‘營’,這也是疫情防控形勢下的彈性策略。‘營’,既是營造,也是訓練營,並諧音‘贏’,是一場可持續的青年鄉村營造的社會創新——非遺空間與文創相結合,聚合高校專家、青年設計師、業界人士與大學生的多方智力,全方位激活鄉村。經過春雨夏陽的洗禮,50個空間項目、40個文創項目牽手各地特色非遺迅速‘生長’,預計2023年1月可以收穫成果。”劉亞輝説。

當激揚青春在鄉村邂逅厚重非遺

立項團隊要深入鄉村開展調研、指導施工。大賽內容涉及空間設計、平面設計、文創設計、展陳設計、商業模式設計等,因此去年主辦方還邀請了來自設計類企業的青年設計師為學生們提供專業指導。今年,主辦方選派9位實踐經驗豐富的高校教師或新銳設計師擔任營長,帶領學生團隊完成任務。

當激揚的青春邂逅厚重的“黃河非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去年的大賽中,寧波大學黃舒悅團隊執行的“一線織憶”土布織藝體驗空間是90個空間類題目中第一個完成的項目。這個位於重渡溝景區、原來被叫作“紡織院”的地方,在成為大賽空間改造的項目之前,因為經營不善而破敗冷清。

為打造出既有創意又有商業業態的空間,黃舒悅在這裡住了近一個月。她説,調研中了解到省級非遺項目黛眉手織布技藝形成于黃河文化帶這一特定地域。用這一技藝織成的土布天然質樸、用色鮮亮,十分契合中原人民敦厚樸實的品格,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於是他們團隊選擇了以黛眉手織布技藝為空間主題,設置展示區、體驗區、銷售區、打卡區,並確保每個區域“有顏值、有內涵”。

“一線織憶”很快成為能夠延長遊客停留時間的特色景點。這裡擺放著各種織布機以及織布DIY套盒,遊客在這裡既可以體驗紡紗織布、製作土布拼貼畫,也可以穿漢服、茶服等打卡拍照,還可以選購心儀的紡織産品,把非遺技藝帶回家。

去年,來自全國的17個高校設計團隊在重渡溝賽點打造了8個空間類、11個文創類項目。“今年重渡溝景區再次緊緊抓住機遇,推出8個空間類項目,包括農耕村5個空間和3個非遺主題民宿,希望借助高校智力資源,繼續挖掘利用本地非遺資源,將景區轉型為文化型、互動型、多種消費模式的示範景區。”重渡溝景區總經理劉海峰説。

河南工業大學四年級學生周宇陽今年再次來到重渡溝,他還帶來了同樣對非遺充滿熱情的三年級的同學,他們要一起完成重渡溝農耕村村口處四合院的設計。第一屆大賽改變了他對非遺的刻板印象,對他而言,非遺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腦海中模糊的輪廓,而是鮮活的生命、擁有靈魂的朋友。

重渡溝營營長,上海遠倉建築聯合創始人、設計師劉冰潔表示,團隊將結合去年的空間作品,從整體規劃出發,加強散點空間的整體統籌。利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用一張非遺打卡地圖、一個全年活動日曆,完善提升農耕村旅遊線路,推出非遺手工藝、非遺小吃、非遺演藝等項目,通過集章活動、打卡地圖等頗具趣味的方式,增強互動性,提升客流量,吸引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

去年大賽中,在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拳鄉飯店、青峰嶺太極用品店賽點,學生們將太極元素、武術文化融入設計中。空間改造完成後,周邊眾多店舖商家紛至遝來,積極對接,希望參加下次大賽。“陳家溝的‘拳聚德’民宿、陳照森太極院,由學生團隊設計打造的接待室、大廳,激發出業主的積極性,進而把整個民宿進行了翻新改造。”劉亞輝説。

去年,空間賽道的學生們加緊打造獨具特色的非遺主題景點、民宿、特産店等業態和空間,將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同時,文創賽道的學生們也在充分挖掘各地的非遺故事及相關文化,創新性地對這些非遺項目進行轉化。

浚縣泥咕咕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河南師範大學“古鳩泥作”項目的學生們受到這種小鳥造型、一吹能發出“咕咕”聲的傳統泥塑的啟發,設計出“泥小妮”IP形象。這個“泥小妮”是個頭戴小鳥泥咕咕造型帽子、懷抱小鳥泥咕咕泥塑的小姑娘,萌態十足。後來還衍生出航太員、花木蘭形象的泥小妮。恰逢浚縣新年正月廟會和民間社火到來之際,團隊打造的“泥小妮”“古鳩泥作”新年禮品系列深受當地群眾和遊客喜愛。

在學生調研過程中,各地文旅部門都會組織學生採訪當地的非遺傳承人。傳承人們熱情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去年,浚縣泥咕咕市級傳承人王紅瑞以團隊第一指導老師的身份參與了浙江行知學院團隊的項目——“師古不泥,做我自己”泥咕咕文創盲盒。寶豐縣平調三弦書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02歲高齡的余書習老先生在學生調研時欣然為大家表演。受到余書習及其他説書老藝人的啟發,鄭州輕工業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參賽團隊為國家級非遺“寶豐説唱”設計了“負鼓攜琴·説書亮藝”寶豐説唱視覺形象,創作了動漫IP人物“馬老三”和“馬老太”,受到各界好評。

學生們的作品可謂異彩紛呈。鄭州大學的“香山越嶺”項目將牡丹香包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宋皇陵俑的形象相結合,做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香包。浙江傳媒學院用豫西剪紙呈現“豫西味道”,為盧氏縣地標性農産品打造出一套全新的視覺形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豫西百草園品牌”項目推出專屬於百草園的品牌形象設計和景區旅遊標識系統設計,便於品牌傳播與整體形象提升。北京體育大學的“文體旅研學旅遊線路設計”項目,依託太極故里陳家溝的自然、人文資源,融合太極文化、體育元素、旅遊新模式,研發出黃河之畔的精品研學線路……

劉亞輝透露,今年學生們的創作成果同樣值得期待。

讓創意設計産生實實在在的效益

“去年的非遺賦能空間一共選了90個,每個空間一般50平方米左右,學生團隊把設計成果作為參賽作品,不收取設計費。施工和材料費由當地政府解決,每個空間一般不超過5萬元。”劉亞輝介紹,大賽要求學生們在設計時使用鄉土工法,就地取材,實現小投入大成效。項目立項後,學生團隊要駐村指導施工直到完成。

“黃河之村”非遺賦能空間賽道的學生團隊為當地打造出一個個充滿創意的文化空間。武漢大學團隊將廢棄的郭亮小學改造成集寫生、展覽、住宿、餐飲、休閒等功能于一體的教學營地;中國美術學院團隊因勢利導,在村口有7棵樹的地方打造出一個觀景臺兼打卡點“望山”;河南工業大學團隊將廢棄的旱廁、雞舍改造成打卡點“七個雞窩”;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將閒置的木屋改造成咖啡屋……這些空間都就地取材,並融入了當地剪紙、花鼓、木版年畫等非遺元素。

劉亞輝介紹,“黃河之禮”非遺文創設計賽道做出的文創設計作品版權都歸當地,一些産品已投入使用。如,浙江理工大學為郟縣縣級非遺項目牛肉製作技藝設計的商品包裝深受當地一家牛肉製作企業的喜愛,作品還未評獎就開始投入試産。

于潔表示,項目在各賽點形成了良好的示範效應,以點帶面,帶動了周邊地區挖掘非遺故事、建設非遺空間,形成了用創意激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局面。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旅遊研究基地研究員、河南大學旅遊管理系主任張野認為,“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青年鄉村營造行動是對《關於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的積極落實。意見提出,要引導創意設計企業、平臺、工作室及設計師向鄉村拓展業務,鼓勵創意設計、規劃建築、園林景觀等單位積極參與鄉村建設,鼓勵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結合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為鄉村建設提供創意設計支援。青年鄉村營造行動創建了一個多方聯動、以創意設計賦能鄉村的平臺和模式,讓高校、設計單位、鄉村組織、文旅企業等聯動起來,讓高校教師、設計師、大學生、非遺傳承人等聯動起來,共同通過創意設計來推動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張野表示,“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青年鄉村營造行動具有一定的示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發揮創意設計在非遺傳承和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非遺傳承重在活態傳承,需要通過創意設計來激活非遺的文化基因,讓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社會生活。鄉村建設也需要強化創意設計,以創意激活鄉村文化,讓更多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文化元素在鄉村中活躍呈現。

二是發揮文化空間在非遺傳承和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非遺傳承和鄉村建設都需要文化空間作為支撐,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和資源,共同推動創意引領的文化空間營造,將會更好促進非遺傳承和鄉村建設。

三是發揮青年在非遺傳承和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非遺傳承和鄉村建設離不開廣大青年群體的積極參與,尤其是大學生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社會需要積極支援更多大學生參與非遺傳承和鄉村建設,培育大學生對非遺和鄉村的情感,引導大學生將青春才華奉獻于非遺傳承和鄉村建設事業。

“青年鄉村營造行動的意義在於讓黃河非遺更好地被記錄、被理解、被轉化、被創新;讓青年設計師和大學生愛上鄉村,用新時代視角重塑鄉村;讓鄉村及景區重新煥發生機,空間與産品煥然一新;讓地方幹部群眾看到方向,找到方法,樹立文旅融合發展信心。希望中華大地更多鄉村被非遺點亮。”劉亞輝説。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高度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于潔表示,要以“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青年鄉村營造行動為抓手,紮實做好非遺創新空間和設計成果落地,深化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報記者 張玫

來源:中國旅遊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用青春創意連接“黃河非遺”與“老家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