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青海10地 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

深秋時節,暖陽高挂、晴空悠悠,河湟谷地美不勝收。田間地頭,一顆顆青翠碧綠的大白菜被采收運往市場,新翻過的泥土與白楊樹葉接力金黃,蒜農們將一顆顆飽滿的蒜粒“點”進土裏,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繼續譜寫豐收的希望。

11月4日,走進海東市樂都區高店鎮河灘寨村,十幾名村民正在播種樂都紫皮大蒜。只見蒜農將鋤頭輕輕一拉,鬆軟的土地上便出現了一道深約15釐米的土溝,婦女們緊隨其後,手端著裝滿蒜瓣的小盆,輕輕抓起一把蒜粒,保持10釐米的距離一顆顆種進小土溝裏,最後再覆上土……一氣呵成,動作很嫺熟。

“我家早年種過紫皮大蒜,這幾年土地都流轉出去了,在家閒著也是閒著,就跑來這裡打工。我們7個人一天就可以種完一畝地(1畝≈0.067公頃),每人每天能掙100元。”已經連著種了4天冬蒜的高店鎮東門村村民趙青秀説。

紫皮大蒜在樂都區已有4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極具青海地方特色的蔬菜産品之一。樂都紫皮大蒜蒜頭圓整,皮色紫紅、分瓣數少,蒜瓣排列緊密、商品性好,大蒜素含量高,香辣味濃、品質優,曾入選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之列,被農業農村部評為消費者滿意前100名名優産品。

近年來,樂都紫皮大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産業規模初步形成,單産、總産逐年提高。在樂都區高店鎮、洪水鎮、雨潤鎮、壽樂鎮、峰堆鄉、城臺鄉等9個鄉鎮的40多個村子,樂都紫皮大蒜種植面積達到933.3公頃,佔全區蔬功能表種面積的13.1%。

高店鎮是遠近聞名的“大蒜之鄉”,該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富含硒元素,所生長的紫皮大蒜個頭大、品質好,口感上佳,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近年來,該鎮紫皮大蒜的種植規模基本保持在266.66公頃左右,呈逐年上升趨勢,富硒紫皮大蒜已逐漸成為高店鎮發展特色種植的一張“金名片”。

“種紫皮大蒜不僅銷路好,而且有補貼,政府還每畝地免費發放了200公斤的有機肥。”高店鎮西門村村民史連雲説:“我今年承包了河灘寨村的5畝地全部種植紫皮大蒜,冬蒜一般11月初種,種完半個月後澆水,來年2月前後給地裏覆膜,苗一齣來就放苗澆水,5月底打完蒜薹,6月中下旬就可以挖蒜了。”

樂都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的張祥林是高店鎮的技術承包員,他告訴記者,往年農戶們種植紫皮大蒜,享受露地蔬菜種植補貼和耕地地力提升項目補貼,每個項目每畝地補貼100元,今年樂都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向省農業農村廳專門申請了冬蒜種植補貼,從今年開始農戶們也將享受這個項目100元/畝的補貼。

“紫皮大蒜按照播種季節分冬蒜和春蒜兩種,樂都區90%都種植冬蒜,待來年收穫後,還可以復種大白菜、娃娃菜、綠蘿蔔等,進行輪作倒茬增收。冬蒜不僅與春蒜農事活動錯峰後便於田間精細管理,而且有利於大蒜幹物品質積累,實現增産增收增品質。”張祥林説。

樂都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馬國業介紹,冬蒜種植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每畝地産量可達到1800多公斤,每公斤地頭交易價6元到7元,每畝地産值至少在1萬元以上,再加上蒜薹等副産品精深加工銷售,全區大蒜種植可實現年總産值1.38億元以上。

當前,樂都區通過建立健全樂都紫皮大蒜標準體系,培養科技示範戶,建設示範區,開展標準化生産技術示範等措施,大蒜産量和安全品質水準得到了顯著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大蒜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樂都紫皮大蒜”品牌逐步形成,樂都紫皮大蒜種植已經成了樂都區具有高原地方特色的農業支柱産業,樂都紫皮大蒜遠銷全省、全國乃至國外,深受顧客們的喜愛,目前已成功入選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之列。本報記者 李慶玲

來源:西海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青海10地 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