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小確幸”——神木錦界以工業反哺農業振興鄉村
寬敞的社區工廠內,伴隨著機器的轉動聲,李瑞熟練地將一捆捆棉線手套打包好。看著眼前碼放整齊、即將售出的産品,李瑞喜上眉梢,“這兒工作時間靈活,不耽誤照顧家裏,每月還能拿到3000多元工資,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李瑞是神木市錦界鎮的一名普通群眾。作為西部工業強鎮,錦界轄區內有神木高新區、西站物流園和現代農業示範園三大産業園。儘管該鎮經濟發展不缺活力和人力,但像李瑞這樣的家庭主婦要想在家門口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卻並不容易。
好在去年錦界首家社區工廠建成投運,讓“李瑞們”在家門口有了滿意的工作。“錦界廠礦企業多,企業職工使用手套等勞動保護用品的需求量大,所以我們社區工廠就瞄準這一領域,首先做起手套生意。”11月2日,該社區工廠負責人劉小燕告訴記者。
當時,得知劉小燕要開辦社區工廠,錦界鎮也是十分支援,免費為其提供廠房,並免去了水電暖等雜費。“作為工業強鎮,我們不僅要發展工業,還要依託‘鎮園相依’推動工業反哺農村,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鄉村振興路。”錦界鎮黨委書記訾振平説。
開辦一年多時間,該社區工廠吸納160余名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已生産銷售90多萬雙棉線手套。“我們的棉線手套都是就地解決銷路,除了我自己跑幾家廠礦企業聯繫銷路外,鎮上幹部也幫我們推銷,目前來説銷路還是很好的。”劉小燕説。
憑藉“鎮園相依”這一推動鄉村振興模式,2021年,錦界鎮被陜西省住建廳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鎮。對於什麼是示範鎮,李瑞不是很懂,不過她明白,如今有一種幸福就叫:“工作地方離家近、工資待遇還不錯、上班時間自己定。”
“在我看來,這就是屬於我們老百姓的‘小確幸’,工業發展了,鄉村振興了,我們在家門口也有了好工作,還可以照顧家裏老人和小孩,可謂一舉多得。”説起如今的日子,李瑞豎起了大拇指。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讓我們倍感振奮。”錦界鎮黨委、政府的多名幹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作為基層幹部的他們,對未來的工作也是充滿了信心。
曾經依靠煤炭資源發展起來的陜北小鎮,如今早已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滿是污染”的形象。藍天白雲、乾淨整潔的道路及兩側挺拔的樹木,讓這個工業強鎮面貌一新。
作為省上的鄉村振興示範鎮,錦界鎮堅持以“鎮園相依、産業互補”的發展思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訾振平看來,錦界圍繞工業優勢謀劃鄉村振興項目,比如開辦社區工廠和農産品深加工工廠,正好推動了城鄉融合發展和要素的充分流動,也證明了這條路子是可行的,有著很大發展空間。
得益於工業的強勁發展,錦界鎮近幾年的農村面貌也是煥然一新,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人居環境持續提升。“接下來,我們將從産業融合發展入手,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把我們的鄉村建設得更美麗,把日子過得更紅火。”訾振平説。
好日子,不光指家門口的好工作,還包括屋頂上的好項目。在“鎮園相依”思路推動下,依靠工業園區與鎮上發展良性互動,錦界振興鄉村的不僅有社區工廠,還有正在實施的“綠色小鎮”項目。
該項目由錦界轄區內的一家大型煤礦企業開發投資,利用錦界鎮區域內居民建築閒置屋頂鋪設光伏板,以此為居民提供免費用電。“我們與鎮上合作,還計劃在鎮上主要街道新建一批充電樁,為居民提供電動車免費充電服務。”該企業項目負責人説。
據估算,該項目的建成使用每年將節約標準煤約1.7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64萬噸、二氧化硫0.17噸等。在滿足鎮上居民日常用電的同時,該項目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用電緊張局面。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我們工業重鎮帶來了新一輪發展契機。走好鄉村振興路,就必須結合自身實際走好工業反哺農業的道路,讓工業特色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力助推器’。”訾振平説。
眼下,閒不住的劉小燕又再次找到了新目標,她打算利用鎮上加工業和種植玉米的優勢,建一家農産品加工廠。“我們主要搞玉米深加工,在玉米‘這篇文章’上做出樣子,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劉小燕滿懷信心地説。本報記者 周明 通訊員 劉美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家門口的“小確幸”——神木錦界以工業反哺農業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