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蠶繭孕育大希望
從青蔥歲月到不惑之年,陳永江一直輾轉南方各大城市學技術、討生活。而在兩年前,他回到家鄉華陰開始養蠶創業,一年養蠶80萬條。如今,他正計劃利用桑蠶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2019年,在江蘇鹽城一家絲綢廠打工的陳永江,發現當地房前屋後都種有桑樹,有很多人搞養蠶産業。在觀察了半年之後,他決心加入養蠶人行列。於是,他來到一家大型基地,深入學習從種植桑樹到養蠶織衣的每一道工序技術。2020年國慶節,學有所成的他,帶著創業熱情和養殖技術回到了華陰市太華路街道西關村,決心大幹一番,發展養蠶業。
要養蠶,就離不開桑樹。擺在陳永江面前的,首先是解決蠶寶寶們的“口糧”問題。而要種樹就得有地,如何拿到地?
村裏的土地多用於種植傳統農作物,而且一家幾畝很分散。陳永江挨家挨戶做村民工作,很快,20多畝土地使用協議順利簽訂,使用期限為5年至10年不等。
2021年3月,陳永江栽下了16畝桑樹,又將自家老屋拆掉,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廠房。當年9月6日,他開始養第一批蠶,面積只有5張A4紙大小的蠶種孵化出了10萬條蠶寶寶。
“蠶的生長期為一個月,吃三天,睡一天,蛻一次皮。這樣迴圈四次後,蠶寶寶變成‘五齡蠶’,開始不眠不休吃桑葉,直到吐絲結繭……”説起養蠶,陳永江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第一批蠶孵化期間,我就像照顧新生兒一樣,每隔幾分鐘就忍不住要去蠶室看看,生怕光照和溫度不合適,影響蠶寶寶的生長髮育。”
一張蠶種孵化出的“五齡蠶”,一天要吃150公斤桑葉。陳永江每天不停地採摘桑葉、喂蠶。他説:“累是次要的,讓它們統一吃、睡可是個技術活。養蠶必須要有耐心,還得用心。”
適宜的光照、氣溫等使村裏的桑樹生長期長,而且適宜蠶的生長所需,加上陳永江科學的養蠶方法,他養殖的第一批蠶很成功——2021年10月吐絲結繭,蠶繭很快便銷售一空。因為不愁賣,陳永江開始擴大養殖規模。今年,陳永江養了4批蠶,總數約80萬條。他發現,華陰産出的蠶繭十分優質,最優的蠶繭絲長達1千米,而蠶繭的絲長和品質是提高絲綢産品品質的關鍵性指標,這讓他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陳永江的成功也點燃了村民們養蠶的熱情。去年,村裏有十幾個人在陳永江的廠房裏務工,等蠶養成賣出後,周邊不少群眾開始跟著陳永江學種桑樹、建廠房,走上養蠶之路。“我的蠶已經全部結繭了,廠房需要加溫,你不忙了麻煩來指導一下。”採訪期間,陳永江的電話不時響起,多是諮詢養蠶技術的。
今年8月,陳永江將養蠶過程拍成視頻上傳到抖音短視頻平臺,短短一個月便收穫上千名粉絲。一位咸陽興平人看到視頻後專程來向陳永江請教學習,陳永江則傾囊相授,如今兩人已成為合作夥伴。
在陳永江的廠房裏,存放著不少準備出售的蠶繭。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孵出小蠶到賣出蠶繭週期約20天,目前鮮繭保底收購價約40元一公斤,按照一年最少養6批蠶計算,年收入超過10萬元,若是發展密集養殖,利潤將更可觀。
“我們正在籌建育種孵化場,後期計劃在華陰孟垣一帶擴大規模,最終想在華陰形成集蠶種生産、蠶繭收購、繅絲加工、絲綢織造等為一體的産業。別小看這小小的蠶繭,它孕育著致富大希望嘞!”陳永江高興地説。本報記者 穆騁 通訊員 閆佳琳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小蠶繭孕育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