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多公司三季報遭問詢 交易所緊盯業績波動等問題

A股上市公司三季報的披露工作剛結束不久,滬深交易所已對10余家公司下發三季報問詢函。截至11月7日發稿,據記者初步統計,ST榕泰、青松股份、*ST騰信等16家公司收三季報問詢函或監管工作函,其中ST公司佔據半數以上。從監管內容來看,交易所重點關注的內容包括業績波動、商譽減值、退市風險等多方面問題。此外,多家“披星戴帽”公司董事或高管對三季報不保真,亦遭重點問詢。

業內人士表示,一般定期報告披露後,交易所會密集下發問詢函,主要針對經營業績變動較大、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的公司,尤其是ST公司。監管問詢意在打擊粉飾報表、虛增收入等行為,督促上市公司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資訊;同時加強退市監管力度,避免投資者“踩雷”。

業績大幅波動合理性頻遭問詢

從三季報問詢內容來看,業績大幅波動的合理性是交易所關注最多的問題,被問詢的10余家公司均涉及經營業績問題,具體涉及相關財務指標變動的合理性、業績真實性等。

ST開元因第三季度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等財務指標大幅變動,遭深交所問詢。深交所要求ST開元説明各細分業務分季度情況,包括各季度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扣非後凈利潤、毛利率大幅變動的原因,並對比各業務可比公司經營情況,説明有關變動的合理性。同樣因前三季度業績大幅下降,金利華電、ST榕泰、青松股份均被交易所要求説明前三季度業績下滑的原因、相關財務指標大幅變動的合理性或收入下滑趨勢是否具有持續性等。ST榕泰還被問及業績真實性問題,上交所要求公司説明相關收入前期的確認依據、確認時點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涉及前期提前確認收入、虛增收入等情況。華圖山鼎第三季度業績改善,但是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及環比均小幅增長,凈利潤卻大幅上漲。這一“反常”變動趨勢引深交所關注。深交所要求公司分析説明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及環比均小幅增長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大幅上漲的原因及合理性,相關收入、成本、費用確認期間是否準確等。

商譽減值方面,金利華電、ST開元、漢邦高科等公司均被問及相關商譽是否出現減值風險。如深交所要求ST開元説明被收購公司經營狀況是否與收購時、以前年度商譽減值測試的業績預測存在差異,相關商譽是否出現減值跡象,商譽減值準備計提是否充分;漢邦高科也被深交所要求結合前期收購的兩家公司金石威視和天津普泰2022年以來的經營業績、外部市場環境變化,説明報告期末其商譽是否已出現減值跡象,是否存在商譽進一步減值的風險。

此外,多家公司因相關財務指標變動較大,被交易所問及退市風險。不過,退市風險主要集中于ST公司。ST目藥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公司凈資産僅為1559.71萬元,歸母凈利潤也為負。上交所指出,目前公司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且凈利潤為負,凈資産規模較小,要求ST目藥充分提示股票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風險。*ST騰信、*ST輔仁、ST安信等公司也被交易所要求充分提示可能存在的終止上市風險等。

多家“披星戴帽”公司三季報不保真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披星戴帽”公司出現了公司董事或高管對三季報不保真的情況。交易所在下發的問詢函中也重點提及此事,要求公司説明相關董事或高管不能保證三季報真實、準確、完整的原因及合理性。另一方面,部分“披星戴帽”公司業績持續下滑,交易所直指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不確定性及退市風險。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ST騰信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扣非前後凈利潤皆為負值,且公司財務總監張少華對公司三季報不保真。對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説明財務總監不能保證三季報真實、準確、完整的原因及合理性,同時結合行業競爭格局、主營業務開展情況等補充説明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規模大幅下降的原因,主營業務是否面臨重大不利因素,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不確定性;詳細説明被實施財務類退市風險警示的可能性等。

無獨有偶,*ST紫晶四位董事也無法保證公司季度報告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且均對公司三季報投棄權票。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4億元,同比減少59.47%;歸母凈利潤為-1.87億元,去年同期為0.25億元。2022年各季度營業收入分別為9221萬元、4776萬元、1406萬元,呈逐季下降趨勢。上交所要求公司説明董事投棄權票的理由及採取的補救、整改措施,及與異議董事的溝通情況等;同時,上交所要求公司結合報告期內收入大幅下滑、行業發展情況、在手訂單及項目、銷售渠道穩定性等情況,説明公司是否存在持續經營能力,並充分提示風險。

*ST輔仁前期公司董事姜之華對2021年年報、2022年半年報均不保證真實、準確、完整。三季度報告顯示,姜之華繼續對三季報不保真。另一方面,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持續下滑,凈利潤繼續虧損。上交所在監管工作函中,要求*ST輔仁説明董事姜之華投棄權票並不保真的理由和採取的補救、整改措施,及姜之華當前實際任職和履職情況等;上交所還要求公司結合現階段經營、財務等狀況,充分評估持續經營等風險情況,積極採取有效應對措施,及時提示經營、債務等重大風險等。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一般來説,業績長期虧損或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的公司,更有動機在報表上“做手腳”。從這個角度來説,ST公司一直是監管關注的重點。一些“披星戴帽”公司的董事對三季報不保真或拒絕表態,説明其風險意識進一步加強,在擔責方面也更為謹慎。記者 張娟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多公司三季報遭問詢 交易所緊盯業績波動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