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養老理財試點産品升溫

近日,興銀理財成為正式發行養老理財産品的第十家機構,首款養老理財産品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十個試點地區開賣,3天銷售規模就已突破10億元。

今年以來,第三支柱養老金融建設再提速,多家機構發行的養老理財試點産品也受到市場熱捧。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金融覆蓋面正在擴大,養老理財産品有望成為未來個人養老金的重要配置資産。

年輕人也加入“搶購”

自2021年12月工銀理財等四家理財公司率先在深圳、武漢、成都和青島四地發行養老理財産品“試水”後,今年3月1日起,養老理財産品試點地區擴至北京、瀋陽、長春、上海、武漢等十地,試點機構也擴展至十家。也就是説,身份證簽發機關為這十座城市的18歲以上市民均能購買養老理財産品。

記者近日走訪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等近十家北京地區網點了解到,養老理財産品銷售比較火熱,不少産品在募集期內提前售罄,出現了客戶“搶額度”的現象。

在位於東城區的一家銀行網點,一位剛剛諮詢完理財業務的劉阿姨向記者表示:“對比了一下其他理財産品的回報率、風險等級等,感覺還是養老理財更適合,回家和家人商量下再來買。”她説,老年人更願意選擇較低風險的産品,只希望有穩定收益就行,“反正錢放著也是放著。”

“發售前每天都有客戶來諮詢,老年人佔了八成,發售首日我們網點有十多名客戶前來諮詢,平均認購金額在20萬元左右。”一家股份制銀行網點理財主管李容(化名)向記者透露,客戶對養老理財的熱情明顯要高於其他産品。讓她有些意外的是,除了“銀發族”外,也有年輕人加入了養老理財的“搶購大軍”。

穩健性特點受到投資者青睞

為何不論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來購買養老理財産品?李容認為,這説明在市場波動下,投資者投資風險偏好下行,更加青睞整體風險較低、預期收益更高的養老理財。

持有某款已發行養老理財産品的“85後”趙女士就説,今年由於市場波動和利率下行,她購買的股票、基金的收益都不理想,理財經理向她推薦了這款養老理財産品,期限為5年,“目前看這款産品還在浮盈狀態。”

記者查詢中國理財網獲悉,目前發行的幾十款養老理財産品,一般起購門檻低、封閉期限較長、業績比較基準較高、風險等級偏中低風險,而且不收取認購費和申購費,管理費、託管費和贖回費也均採取低費率模式。

最被投資者關心的收益方面,多數産品業績比較基準集中在年化5%至8%之間。多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目前各養老理財産品的收益仍在觀察期,部分産品收益尚未達到預期。養老理財産品也有短暫“破凈”的時候,自2021年12月試點啟動以來,多款産品曾出現凈值跌破1的情況。

記者多方諮詢後獲悉,養老理財是政策鼓勵的産品,相比其他凈值型産品具有長期性、穩健性、普惠性的特點,會“更有保障”。但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養老理財産品並不承諾保本保收益,同時,明顯的長期性特徵並不適合需要流動資金的年輕投資者群體。

試點範圍將進一步擴大

養老理財的熱度能否持續下去?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判斷,養老理財産品將成為未來個人養老金的重要配置資産,有望成為市場上長期資金配置的重要品種。

養老理財受熱捧的深層背景,是以個人為主導的養老第三支柱地位逐漸凸顯。與我國老齡化趨勢相對應的是,我國養老金三大支柱發展不均衡,過度依賴由政府主導的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養老金體系壓力和居民財富管理的需求加劇。今年以來,第三支柱養老金融建設再提速,包括養老理財試點擴容等標誌性事件頻出,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金融覆蓋面正在擴大,産品不斷豐富,體系不斷完善。

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曾在今年7月公開表示,下一步將在充分總結評估基礎上,研究適時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據業內預計,隨著試點機構和試點地區的擴容,養老理財産品發行數量還將持續增長。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建議,金融機構接下來還可以加快開展和不斷優化養老儲蓄、養老保險、養老基金、養老信託等與養老理財産品形成補充,為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養老金融産品選擇,在緩解我國日益增長的養老壓力的同時獲得自身發展。記者 潘福達 實習生 趙博聞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養老理財試點産品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