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美麗“夏鐸”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深秋時節,漫步香山公園,見一葉而知秋,望遍山竹海,舒心豁達;駐足美麗屋場,飄散人間煙火,觀風吹麥浪,心曠神怡;遊學“石侖關道”,追憶崢嶸歲月,感悟偉人光輝,心潮涌動。
寧鄉美麗“夏鐸”好風光滿足了百姓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農村美、農民富”已從“美好願景”轉變為近年來群眾真切感受到的“實實在在”。
多年來的發展進程中,寧鄉市夏鐸鋪鎮拳拳真情守護一方水土,紮實肯幹奉獻一方百姓,以一以貫之的綠色發展理念追求高品質發展,奮力繪就新時代美麗宜居鄉村的“夏鐸樣板”。
以高標準政治站位詮釋美麗“夏鐸”的深刻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成為基層政府的重要使命。夏鐸鋪鎮始終堅持把“黨建+”貫穿於人居環境工作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黨員幹部頭雁作用。
各村級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以黨員活動日為主要抓手,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清潔志願活動,黨員穿上志願紅馬甲,對河道田間、房前屋後等地進行清理,志願紅紮根村野形成一道靚麗風景線,確保黨旗始終飄揚在基層人居環境工作的第一線。
得益於前期積累的網格工作優勢和“領導分村包片+鎮幹部聯組+黨員聯戶”的工作體系,夏鐸鋪鎮層層夯實工作責任,將工作責任傳遞到鎮村,具體工作細分到組,以堅強的組織後盾保障人居環境工作。
寧鄉市“三亮三比”行動以來,全鎮12位黨政領導,115名鎮網格幹部已多輪全面下沉走訪,入戶檢查環境衛生情況,督促村級組織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等,力爭在人居環境工作中彰顯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以高品質頂層規劃佈局美麗“夏鐸”的時代畫卷。
“美麗‘夏鐸’怎麼建設?建成什麼樣子?”回答這類問題離不開建設背後的頂層規劃。
以全域旅遊理念推進人居環境建設,深刻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夏鐸鋪鎮著力走好服務“經發、環保兩手抓”路線,狠抓農村公路重要節點改造提質工作,保障群眾出行安全,提高出行便利性。
有序推進農村“新三大革命”,建成3條連片整治示範帶、9個美麗屋場、376戶美麗庭院,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時因地制宜規劃好石侖關、香山森林公園等旅遊資源的開發使用,為夏鐸居民的生活厚植綠色底蘊的同時,帶動了休閒觀光、紅旅遊學等二、三産業快速發展,其中全鎮開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的戶數達117戶,經營性收入也是逐年提升。
堅持“以人為本”是美麗“夏鐸”題中應有之義。夏鐸鋪鎮始終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作為確定民生工程的“方向標”,近年來在鎮黨委領導下康養醫療、環衛服務體系建設等民生項目紛紛落地,逐步完善寧鄉市消化專科醫院、垃圾分類分揀中心等項目建設,積極服務“健康鄉鎮”試點工作、“國家衛生鄉鎮”創建工作,我鎮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全面提升。
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近年來香山新村、天馬新村獲評“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長龍新村桂花屋場獲評長沙市“美麗屋場”稱號,其他村(社區)也紛紛按香山、天馬示範樣板標準開展規劃建設,成就“集聚型精品示範屋場”,把夏鐸鋪打造成為寧鄉靚麗“東大門”。
以高比例群眾參與發揚美麗“夏鐸”的共用理念。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隨著美麗屋場的逐漸完善,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撐起美麗“夏鐸”的“金字招牌”,這些高品質建設離不開群眾們凝心聚力,共同參與。
夏鐸鋪鎮域內9個村(社區)成立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專班,組織召開屋場互主會十余次,並選配屋場理事會成員,全員簽訂屋場建設承諾書,為美麗屋場建設打上“強心劑”;組織屋場戶主外出學習300余人次,前往陳家橋村、鵲山村等現場觀摩、交流,拓寬群眾視野,提高群眾對美麗屋場建設意見的可行性。鎮域內完成8個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籌資30余萬元,籌工近2000人,展現出建設美麗村鎮“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人居環境工作不僅需要自上而下的精細管理,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群眾協力。在鎮有關部門統籌下,通過機制創新等方式促進人居環境工作整治及評比等工作提質增效,創新提出了“專項整治+日常保潔+宣傳引導”模式,解決了人居環境從整治到保持的問題,切實做到每月整治一片、提高一片、保持一片。
在日常環衛、專項整治類工作中通過“村村響”輪播、入戶講解、“鄉村釘”等多類途徑宣傳動員,提升群眾環保意識的同時激發自治活力。夏鐸鋪鎮老年協會、黨員、志願者等群體自發成立人居環境監督工作隊,共同參與日常人居環境巡查整治和評比督導工作,不僅贏得了幹部群眾的一片讚聲,也吸引越來越多的群眾自發加入到人居環境整治中,群眾真正成為了鄉村環境建設的“主人翁”。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徵穩馭舟。”步入新時代、賦予新擔當、彰顯新作為,夏鐸鋪鎮將緊跟黨中央關於建設“美麗鄉村”的決策部署,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努力造就新時代美麗“夏鐸”的“面子”“裏子”,推動形成可供借鑒的“夏鐸模式”“夏鐸樣板”。(劉定江、梁定坤)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寧鄉美麗“夏鐸”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