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十強産業”持續壯大 “四新”經濟逆勢上揚

高品質發展積厚成勢。山東日前發佈的今年前三季度經濟運作“答卷”頗為亮眼:全省地區生産總值達到6.4409萬億元,增長4.0%,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1%,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9.8個百分點;以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四新”經濟投資同比增長13.4%,增速高於全部投資6.9個百分點。

2018年初,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批建設,成為我國唯一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綜合試驗區;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支援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支援山東著力探索轉型發展之路,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動力。以此為契機,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山東正在實現更新、更強、更優的“全新一躍”,努力扛起經濟大省新擔當。

更新:産業結構轉型蝶變

在山東威海,身處傳統紡織服裝産業的迪尚集團借助數字化變革,並結合多年積累的資源優勢,實現了“老樹開新花”。

“我們搭建的供應鏈平臺以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核心,打通了從服裝設計、面輔料資源協同、成衣生産到銷售的各個節點,將各環節分散的資訊孤島串聯起來,達成端對端的協同合作,大幅提升效率、效益。”迪尚集團副總經理朱洪韜表示,集團近兩年的全球銷售收入連續增長15%以上。

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旅産業、現代輕工紡織、現代金融服務“十強産業”是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戰場,代表了山東先進生産力發展方向。近年來,為鞏固提升産業基礎雄厚、行業門類齊備的比較優勢,山東“一企一策”推進智慧化改造,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和品質提升行動。

從濟鋼“創智谷”辦公樓頂層望去,3200立方米的高爐依然矗立在停産的濟鋼老廠區,周邊綠樹成蔭,成為城市公園一景。作為我國首家全面退出鋼鐵産能的千萬噸級城市鋼企,濟鋼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動例證。

短短幾年時間,從“靠鋼吃飯”到“棄鋼發展”,涅槃重生的濟鋼成了濟南市先進製造業的“種子孵化器”、空天資訊産業的“鏈主企業”。2021年,濟鋼營業收入達到377億元,産值超過停産前的水準。

堅決淘汰落後動能,換來高品質發展嶄新局面。2018年以來,山東累計治理“散亂污”企業超11萬家,化工園區由199家壓縮到84家,壓減精鋼産能1840萬噸、電解鋁321萬噸、煉油産能2201萬噸,分別佔全國的10%、50%、70%。

培育壯大新動能,走出現代化産業一條路。山東省工信廳廳長張海波説,山東實施標誌性産業鏈突破工程,集中打造11條世界級産業鏈、200家以上産業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集中培育壯大7個國家級、50個以上省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佈局建設空天資訊、磁懸浮、元宇宙等未來産業示範園區,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千億級、萬億級增長引擎。

産業轉型升級,離不開數字賦能。“今年開始,我們通過確定性網路,為山東多家企業打造數字工廠。”山東未來網路研究院技術總監關家樑介紹,通過物聯網技改形成統一管理系統,企業設備利用效率提升了10%,核心産品投訴率降低35%,人員效率提升5%。

據介紹,山東將加強數字變革創新列為“十大創新”之一,深入實施《數字變革創新2022行動計劃》,已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6萬個,培育海爾卡奧斯、浪潮雲洲等四個國家級“雙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成濟南、青島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成為全國唯一國家級直聯點“雙樞紐”省份,數字賦能工業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更強:科技創新提速突破

走進位於濰坊高密的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改善即是創新”“人人皆可創新”“處處皆可創新”的標語引人注目。從生産、研發、管理等關鍵崗位,到倉庫保管員、廚師、保安等平常崗位,人人都可成為創新者。每個車間和辦公區域都放置著創新提案看板,員工的“吐槽”“點子”匯集於此,最終轉化為産品品質改善、生産效率提升的涓涓動力。

全員創新,聚沙成塔,成就了豪邁科技在輪胎模具行業世界冠軍的地位。他們與世界輪胎75強中的66家建立了穩定合作關係,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最大的外部模具供應商。

像豪邁科技這樣的創新型企業,在山東已形成“雁陣形”産業集群。山東省工業經濟聯合會秘書長張祥介紹,為突出創新主體培育,山東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計劃,梯次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持續完善科技型企業扶持政策體系,推動一系列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科技創新氛圍愈發濃厚。

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站“C位”唱“主角”,山東在市場競爭中底氣十足。東嶽集團35年一以貫之,攻克事關氯鹼工業健康發展的離子膜以及氫能産業“晶片”質子膜這些世界級難題;位列全球化工30強的萬華化學“可以允許創新失敗,但決不允許不創新”,挺起中國化工業的脊梁;青島寶佳建成國內首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産線遠端線上故障診斷平臺,實現工業機器人的全生命週期管理。

“目前,山東共有90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主導産品市場佔有率位居全球首位,核心競爭力強,産業附加值不斷提升。”山東省工信廳産業政策處處長馬勇介紹。

一組數字可以看出山東增強發展創新力的不懈努力:

145.2億元——省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連年增加,2022年達到145.2億元,是2018年的4.5倍;

2萬家——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2萬家,比2012年增長了7倍;

1500萬人——重視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大力引進培育創新人才,全省人才資源總量超過1500萬人。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強勁助推。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唐波説:“打造創新型省份,我們尤其注重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目前,山東正在高品質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在新一代資訊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重組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爭創國家産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為‘十強産業’快速發展積蓄動能。”

更優:綠色發展成效突出

距離山東省東營港約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一台臺百米高的風電機組錯落有致,風電機葉片悠悠轉動,將陣陣海風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近日,渤中海上風電項目首批16台風機開始發電,這是山東省海上風電首批平價“綠電”。

位於膠東半島的煙臺海陽,20萬當地居民即將迎來第二個核能供暖的冬季。山東核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放介紹,這一“零碳”供熱項目同比核能供熱前節約了原煤消耗1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3萬噸。未來實現遠距離核能供熱後,青島、威海等地居民也將受益。

以此為代表的新型能源體系在山東加速崛起: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進天然氣環網、沿海LNG接收站等工程,建設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海上光伏、膠東半島核電、魯北鹽鹼灘塗地風光儲輸一體化、魯西南採煤沉陷區“光伏+”等五大清潔能源基地,推進陸上風電建設……

增量發展做“加法”,存量優化做“減法”。山東深入實施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堅持嚴控“兩高”、優化其他,嚴格落實産能、能耗、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減量或等量替代,培育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清潔生産等綠色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青島加快佈局新能源汽車産業,新能源汽車産量躋身全國三強,全國平均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青島造”。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産業增長261%,增長速度之快,折射出山東綠色製造發展的迅猛勢頭。隨著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紛紛“落子”,山東新能源産業更加如虎添翼。

“‘十三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萬元GDP能耗下降18.4%,優於國家激勵目標,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提高到37.0%,生態環境品質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準。”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孫愛軍表示,下一步,山東將聚焦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一張藍圖繪到底,百舸爭流奮楫先。2018年以來,山東以堅強戰略定力,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標基本完成,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地區生産總值連續跨上三個萬億大臺階,2021年達到8.3萬億元,年均增長6.1%。

重整行裝再出發,齊魯同心向未來。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乘勢起航,“齊魯號”航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山東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矢志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楊守勇 王陽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十強産業”持續壯大 “四新”經濟逆勢上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