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一盤餃子是怎麼“出圈”的
餃子,作為中國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幾乎是我國美食文化的象徵。那麼,一盤餃子該怎麼“出圈”?事實上,在進博會上的陜西館裏,哪怕只是一盤餃子也有自己的故事。
揉、搓、捏、剪,一分鐘左右,一隻栩栩如生的“黑白天鵝”餃子就做好了。從脖子到翅膀,雖是靜物,卻感覺仿佛“活了”。這就是和餃子打交道37年的馬順莉的功夫。
作為中華老字號裏的非遺製作技藝第七代傳承人,馬順莉是進博會的老朋友了。不過,以往她以技藝展示為主,今年可能要有些變化了。“往屆進博會中有客人提出,沒辦法來西安旅遊,可是又想吃我們的餃子,怎麼辦?所以,今年我們推出了不需要蒸煮的冰皮餃子,準備在進博會上首秀。”
“這款餃子叫荷塘月色,有13個孔,代表13個王朝在陜西建都。別看餃子不大,但製作起來很麻煩,對餃子皮的要求特別高,孔要大小一致,皮要薄厚一樣。可是冰皮的特性就是軟糯,定型很困難,所以我們的研發團隊前後經過了10個多月的實驗,最終確定了現在的配方。”如果不是馬順莉描述,很難想像,一款餃子皮原料竟然經歷了50多次調製。本報記者 石喻涵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盤餃子是怎麼“出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