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從免費到自費 核酸檢測賽道進入下半場

當人們逐漸習慣了核酸檢測的免費模式之後,貴陽的一份通知打破了這一印象。11月1日開始,貴陽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除部分風險人員可進行免費核酸檢測外,其他群眾需按照“願檢盡檢”原則進行自費檢測。而在貴陽之外,包括湖南、四川、甘肅等在內的多省多個地區也于近期加入了自費檢測的隊伍。

核酸檢測賬本向來引人關注,無論是地方財政、核酸企業還是個人,都成為其中的重要角色。隨著常態化核酸檢測政策變化,核酸檢測賽道上的企業業績也隨之而變,抗原檢測作為隱藏的風口,又被推到臺前。

重點人群免費  “願檢盡檢”自費

近日,核酸檢測自費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以貴陽為例,根據其發佈的《11月1日起,貴陽市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一文,除部分風險人員可進行免費核酸檢測外,其他群眾按照“願檢盡檢”的原則,根據本人工作、生活中對核酸檢測結果的需求,自行前往各類核酸採樣點自費檢測。

該文還列出了重點場所機構核酸檢測的要求,例如須持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進出酒吧、網吧、影劇院、歌舞廳、KTV、棋牌室、洗浴中心、劇本殺、密室逃脫、遊戲廳等室內密閉場所以及賓館酒店、民宿、景區景點等,這類人員可自行前往各類核酸採樣點自費檢測。

同一天,四川省宜賓市也發佈了恢復核酸檢測收費的通知,涉及翠屏區、敘州區以及三江新區。有媒體統計,恢復核酸檢測收費的地區還包括湖南省岳陽市部分區域、甘肅隴南和酒泉下屬的部分縣區以及廣東惠州市下屬部分區鎮等。

在收費標準方面,上述宜賓市的多個區實行單人單檢每人次16元,混檢每人次3.5元,而這也是多地恢復收費的普遍標準。以混檢每人次4元為基準,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按照72小時一次核酸的頻率計算,一個月在核酸檢測上的支出大約為130元。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的採訪時,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鵬提到,根據衛健委最新一版的防控方案,針對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城市,其實是可以體現出一定的梯度性的,比如北上廣深這些城市,自身有一定的財力支撐,同時人員流動又比較大,在整個城市治理情況比較複雜的情況下,以政府補貼的形式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相對可行。

“但對於一些財力相對較弱,本身疫情又沒有那麼嚴重的城市來説,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公共支出,減少全民免費的核酸檢測,也是可以理解的。”王鵬説道。

貴州省衛健委官網的數據顯示,11月2日0-24時,貴州省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全省現有確診病例4例,其中貴陽市3例,黔南州1例。現有無症狀感染者4例,其中貴陽市3例,六盤水市1例。

不可忽視的財政壓力

關於核酸檢測的費用問題,早在今年5月,國家醫保局就曾明確,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實施意見》,所需費用由各地政府承擔。因此,目前各地均由財政部門對常態化核酸檢測提供資金支援。

東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陶川等人曾發表研究報告稱,僅就核酸檢測費用,計算出所有二線以上城市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一年的成本上限約為1.7萬億元。該數字佔2021年中國名義GDP的1.3%、公共財政收入的7.2%。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長期而言,核酸檢測從免費到自費,實際上也是市場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最核心的原因還是當前核酸檢測成本較高,對於各地帶來的財政壓力較大,從這一角度上看,自費的檢測將會是大勢所趨。

“不過客觀地説,一旦變成自費,無論收費多少,民眾的檢測積極性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這也涉及到一個平衡的問題。”江瀚補充道。類似的聲音已經有了苗頭,在社交媒體上,也有網友評價稱,免費的時候都有人不願意做,更何況收費了。

王鵬認為,這其實需要進行一定的統籌考慮,畢竟全民定期的免費核酸並不適合所有城市,要結合疫情防控的整體情況、成本等因素綜合看待。從這個角度上考慮,一方面可以與相關機構談一個市場價格,或者是針對特殊群體發放核酸抵扣券、核酸抵扣補貼等;另一方面就是針對疫情風險較大的地區適時地開始進行政府補貼,這種公共服務也應該留有一定的彈性。

核酸檢測賽道進入下半場

從企業的角度看,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核酸檢測也曾吹起龐大的市場。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中國有超3400家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經營範圍含“檢測試劑”。

而在3400家“檢測試劑”企業中,經營範圍包含“核酸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核酸檢測相關企業數量為70余家,其中,廣東省的核酸檢測類相關企業數量最多,佔全國的58%。

2020年疫情初期,核酸檢測的定價曾高達200元/人,由此也衍生出了核酸檢測企業的造富神話。中商産業研究院曾在2021年四季度做過一次統計,結果顯示,當年前三季度,營收最高的5家上市檢測公司分別是迪安診斷、金域醫學、達安基因,聖湘生物、邁克生物,碩世生物、凱普生物、明德生物以及之江生物則緊隨其後。

以迪安診斷為例,2021年,該公司營業收入約130.83億元,同比增加22.8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1.63億元,同比增加44.83%。今年前三季度,迪安診斷實現營業收入156.3億元,同比增長67.37%;歸母凈利潤24.28億元,同比增長96.94%。

不過在數據造假的風波、新冠業務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不斷壓縮的利潤面前,核酸檢測企業也已經告別了盲目增長的階段。以華大基因為例,三季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收45.14億元,同比下滑12.38%;實現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7.47億元、6.7億元,同比下滑47.16%、49.01%。而在2020年,華大基因還曾因檢測紅利實現了業績的暴漲。

核酸檢測賽道進入下半場,抗原檢測是否會接棒而行?今年3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便發佈了《關於印發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應用方案(試行)的通知》,提到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將抗原檢測作為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補充手段。

截至目前,國內共有10款新冠抗原自測産品獲批上市,包括廣州萬孚生物、華大基因子公司華大因源等公司研發的産品。華安證券研報估算,長期視角下,假設抗原檢測滲透率參考疫苗接種率能夠達到80%,按照全國14億人口每月檢測2次、終端零售價10元/人來計算,僅自測市場規模就能達到每年2688億元。記者 陶鳳 楊月涵

來源:北京商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從免費到自費 核酸檢測賽道進入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