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發展繡帶”
“看到兩根大煙囪,就知道到上海了。”
曾幾何時,老的楊樹浦發電廠兩根煙囪,是楊浦濱江的標誌性建築,這一發電廠也一度是上海地區供電的“主力軍”。長三角地區的居民,坐著小船,晃晃悠悠地通過這裡,來滬求學或上班。
這裡曾誕生了自來水廠、發電廠、煤氣廠等中國民族工業十余個第一,15.5公里的楊浦濱江岸線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長廊”。伴隨城市功能調整,傳統工業被逐步淘汰,曾經輝煌變成斑斑遺跡。如今,通過主動轉型和跨前佈局,一個從以工廠倉庫為主的生産岸線,轉型為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臨江不見江”成為歷史,最好的江景還給了市民。
十年來,新華社記者多次探訪楊浦濱江,持續感知一條江的滄桑變遷。近日,記者再訪楊浦濱江,數十棟老工業建築變身為博物館、咖啡廳、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空間,創造出更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一起邁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工業遺存“串珠成鏈”
“楊浦濱江原來只有廠房和倉庫,沒有一戶普通人家。”在楊浦濱江生活了大半輩子、“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寶妹,見證了楊浦濱江的大變遷。
十年來,濱江變美了。黃寶妹工作過的國棉十七廠,成了遊人如織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她曾每天上下班走過的楊樹浦路,變成暢通無阻的開闊大道。
這裡曾是中國近現代民族工業的“搖籃”,伴隨産業轉型升級,不少老工業遺存“退休”,沿江密布的碼頭、廠房、倉庫,成為附近居民親水的障礙。
2013年底,上海做出了開發楊浦濱江生態岸線的決定,一條“生活秀帶”就此展開。百年的明華糖倉,變身集會議和休閒于一體的公共服務空間;曾經的祥泰木行,成為了如今的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曾經被譽為“遠東最大制皂廠”的生産原址,變身“皂夢空間”白七咖啡館;建於1913年的楊樹浦發電廠,如今成為楊樹浦電廠遺跡公園……數十幢工業遺存被別具匠心地被保留下來,總面積超過26萬平方米。
2019年,楊浦大橋以東2.7公里公共空間向市民開放,由此,楊浦濱江南段5.5公里全部打通。2020年9月,楊浦濱江區域以其豐厚的文脈資源,及其在改造建設中恰當的保護利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把江岸的最好空間還給百姓。作為投身改造工程十餘年的建設者,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錢亮見證了這一巨變。“濱江變‘新’了。”錢亮説,國際一線時尚品牌先後把楊浦濱江的百年廠房作為時尚大秀和全球首發地,國際雪聯城市越野滑雪中國巡迴賽、全國全民體能大賽等群眾活動在這裡上演。
在保護中更新、在更新中保護,延續歷史文脈,留住城市更新變遷軌跡中的印記,是政府部門一直思考的課題。“對老建築保護利用分為‘有形的記憶’和‘無形的記憶’,有形的把歷史建築和遺存的原樣保留,無形的是工業元素提煉並融入公共空間的肌理和細節中,讓人們感受到記憶和鄉愁、匠心和傳承。”上海市楊浦區文旅局局長錢彬説。
“人民建議”全區開花
5.5公里連續不間斷的濱水空間改造並非紙面“想像”,不少都來自市民的“金點子”。
“我曾是一名上海制皂廠的老員工,對制皂廠的排污區很熟悉,但記憶中這裡總有一股難聞的氣味。聽説這裡要改造了,能不能既保留歷史,又讓這片區域充滿香氣?”濱江建設者收到了這樣一份建議。
正是在這一啟發下,“皂夢空間”計劃啟動了,一家名為“白七”的咖啡廳取代了制皂廠的排污區。咖啡的香氣中,可以瀏覽制皂的歷史,品嘗肥皂造型的蛋糕,還能動手自己製作一個獨一無二的手工皂,咖啡廳的“白”“七”合併起來就是皂字。
濱江南段設置了9個黨群服務站,平均每700米就有一處,每個站點都是一處人民建議徵集點。“有時寥寥數語也會有很大啟發,無論建議後續是否得到採納轉化,每條都對群眾有結果、有反饋、有互動。”楊浦區人民建議徵集辦主任孟濤介紹,濱江平台啟動至今收到了1400余條群眾的建議。
在這些建議影響下,濱江處處都保留了工業遺産博覽帶的“記憶”:紡織廠的廊架、鋼質的栓船樁、佈滿銹跡的金屬大門,廢棄的輸煤廊道等眾多歷史元素被保留或改造,傳承著人們對“百年工業”的情感。
建設“人民城市”,是一個調動多方積極性、發揮多元作用的共建、共治的過程。如今,人民建議徵集遍地開花,助力舊區改造、美麗家園等項目,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拜群眾為師,充分發揮人民建議徵集等制度作用,楊浦濱江率先建立了上海首家基層人民建議徵集站,希望能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收集意見建議,不斷把群眾的‘金點子’變成發展的‘金鑰匙’。”楊浦區委書記謝堅鋼説。
讓好風景吸引新經濟
今年9月,全國雙創周上海分會場活動在楊浦濱江的明華糖倉拉開帷幕,這一已有近百年曆史的老倉庫,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秀場”。
“我們樓下是技術交易所,隔壁是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氛圍助力創新。”活動上,上海復志資訊董事長封華説。如今,復志資訊為全球數萬家企業的研發和生産部門提供專業3D列印設備,國外市場收入佔銷售總額的85%。
在楊浦,像這樣的“專精特新”企業還有2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數量1104家,數量均在上海市中心城區中位列第一。百年工業、百年大學、百年紅色工運、百年市政的匯聚地,正從一條“工業銹帶”,變身為“生活秀帶”“發展繡帶”,工業元素、紅色歷史和現代創意、産業發展碰撞出更多火花。
如今沿岸細數,美團、字節跳動、嗶哩嗶哩等新興企業紛至遝來;7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活力四射,破除“從畢業到創業”的壁壘;技術交易所正式落地,鳴鑼開市助力“紙變錢”,好風景正在吸引更多“新經濟”“硬科技”。
今年,總投資超200億元的6個重大項目在楊浦濱江開工,涵蓋線上新經濟産業園、教學中心、幼兒園、養老院、公共綠地和道路架空線入地等工程,楊浦區“長陽秀帶”線上新經濟生態園建設進入“快車道”。“不僅是建一個創新園區,更要佈局一條區域新經濟的發展繡帶。”楊浦區區長薛侃説。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發展繡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