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 從“一隻雞”“一朵菇”窺見特色産業
實現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關鍵。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把産業興旺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撐,在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的支援下,立足全縣發展現狀,因地制宜加速鄉村特色産業發展,從一隻雞、一朵菇開始發力,走好特色産業興旺路。
小小蛋雞托起新産業
“自8月26日産出首枚雞蛋以來,已逐漸進入雞蛋豐産期,現日均産蛋量18000枚以上,累計産蛋25萬枚以上,銷售收入15萬元以上。”10月25日,聊起新民鄉下山村蛋雞養殖場産蛋情況,新民鄉鄉長王春平如是説。
地處乾旱山區的新民鄉下山村有184戶589人,是2017年通過整村易地搬遷摘掉窮帽的脫貧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後,下山村被列為民和縣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示範試點村和海東市委組織部重點打造的黨建示範點。
2021年,在全省鄉村振興試點村項目的大力支援下,民和縣投資1270萬元啟動實施全縣首家5萬羽蛋雞規模的標準化蛋雞養殖場項目。該項目于2021年10月開始建設,建成2360平方米的標準化雞舍、400平方米的蛋庫、750平方米的有機肥加工車間,購進自動化飼養、有機肥加工、發酵罐等相關設備。今年8月初建設竣工後由青海山恩農牧有限公司承包經營,8月下旬首批引進飼養2.4萬羽蛋雞。
企業負責人李吉發介紹,接下來將再引進2.5萬羽蛋雞,使養殖總規模達到5萬羽,預計年産雞蛋800多噸、年産值1200多萬元。另外,蛋雞産蛋率低於80%時,這些蛋雞又以肉雞形式出欄,預計也有近100萬元的收入。
“蛋雞産蛋率低於80%後,對規模化養殖企業來説不划算,但這些蛋雞如果出售給有意願的農戶小規模養殖,企業負責回收所産雞蛋,養殖農戶不僅有雞蛋收入,待産蛋週期結束後,蛋雞出欄也是一筆收入。”李吉發告訴記者,企業初步計劃今年帶動10戶農戶走上蛋雞養殖增收致富路。
蛋雞場的建成投産,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有意願的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務工掙錢。下山村脫貧戶白長福便是蛋雞養殖場用工崗位的受益者。今年8月中旬,下山村蛋雞養殖場投産經營,他被聘為飼養員,月工資4000—4500元,如果飼養好效益好,他還可以拿到提成。白長福告訴記者,養殖場自動化程度很高,工作也輕鬆。
同時,蛋雞養殖場還配套建設了年産5000噸的有機肥加工生産車間,下山村聯點幫扶單位青海大學土壤肥料學科專家正在幫助研究有機肥配料及配方比例。有機肥生産線投産後,將有效利用蛋雞場及周邊養殖合作社飼養棚圈所産生的糞污,通過加工利用變廢為寶,成為農田所需的上好有機肥料,形成種養結合的迴圈發展模式。
新民鄉黨委書記王福昌表示,新民鄉將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分戶養殖”的思路,帶動更多農戶參與養殖,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計劃後續修建飼草加工、有機肥處理等配套畜牧項目,進一步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力爭五年內在下山村形成以飼草種植加工、特色規模養殖、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為主的生態養殖産業鏈,用小蛋雞托起一個鄉村振興新産業。
菇香四溢産業興
10月20日,走進民和縣西溝鄉麻地溝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大棚內的裝袋機咔咔作響,務工村民忙碌不停,成千上萬的菌棒上大小不等的鮮菇探頭露腦,菇香四溢。
麻地溝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是西溝鄉黨委政府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産業基地,也是麻地溝村“兩委”傾力發展的村集體産業支撐。
地處腦山的麻地溝村曾是一個村集體經濟“空白村”。2020年,麻地溝村得到了50萬元的中央財政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支援,通過整合麻地溝村村集體原有資金50萬元,修建了一棟面積1224平方米的玻璃節能溫棚,發展食用菌産業。目前生産規模達到5萬個菌棒,日均採摘鮮菇200多公斤。
從“一窮二白”到鮮菇豐産,麻地溝村村集體經濟的破零,進一步提振了村黨支部書記寧智勇發展菌菇産業的信心和勁頭。
今年,麻地溝村又得到了2022年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的支援,截至目前已投入鄉村振興試點村項目資金835萬元,流轉土地1.26公頃,規劃建設1棟陽光鋼架結構溫棚、5棟冬暖式現代日光溫室、1處食用菌標準化生産車間、1處保鮮庫及冷庫、1處原料與拌料場。
二期擴建工程期間,鄉村兩級克服汛情、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困難,保障菌棒生産用料供應,千方百計加快工程建設進度。截至目前,5棟冬暖式現代日光溫室棚、生産車間、晾曬場主體已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在食用菌種植基地玻璃節能溫室,一台菌棒裝袋機正滿負荷運轉。五六名戴著防護口罩的村民,有的向裝袋機口送料,有的用線繩封扎菌袋口,有的向滅菌架擺放菌棒。新建成的2號溫室內已經擺放著數千個接好菌種的菌棒,兩名村民正在為新送來的菌棒接菌種。
村黨支部書記寧智勇告訴記者,目前二期5個溫室已經完成6萬個接種菌棒擺放,全部擺滿預計能擺放10萬個菌棒。
據寧智勇介紹,一二期溫室全部投産後,預計年産鮮菇300余噸,還可以提供一些穩定就業崗位,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務工村民增收致富。
在談及下一步發展思路時,寧智勇表示,在保證平菇穩産、穩銷的基礎上,將食用菌種植品種擴延到香菇、金針菇、羊肚菌的種植,積極走食用菌産業多樣化、規模化發展路子,打造好黨建引領“一村一品”産業示範基地。
産業發展惠民生
“從2019年開始,我們從村集體經濟收入中每年拿出2萬元資助困難大學生,今年還投入1萬元在村廣場配置了健身器材……”説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來的好處,民和縣西溝鄉涼坪村村委委員白全秀説,現在給村上辦點實事好事都有底氣了。
地處腦山地區的西溝鄉涼坪村也曾經是一個村集體經濟“空白村”。依託黨的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政策扶持,2017年涼坪村第一個集體經濟項目——青貯飼料加工廠建成落地,當年租賃收益4.2萬元;緊接著入股光伏電站項目、購置工程機械出租,涼坪村遊客接待中心、民宿客棧等村集體經濟項目不斷發力。
據了解,西溝鄉涼坪村集體經濟總投資達1536萬元,累積收益資金為145.1萬元,僅2021年收益資金達56.4萬元。有了村集體經濟的支撐,涼坪村“兩委”的腰桿變硬了、“車頭”的動能也更加強勁了。2020年,涼坪村依託集體經濟收益資金,利用河灘林地資源優勢,建成10個蒙古包打造燒烤營地,2021年燒烤營地收益5萬元。
村委會主任馬成俊介紹,涼坪村集體經濟産業的收益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村裏用收益資金聘用了13名長期性公益崗位人員,連續3年給全村460余戶群眾按照每戶60元的標準補助自來水水費。這些 “紅利”讓群眾共用了村裏發展的成果,提升了群眾發展産業的信心,也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而中川鄉民主村則利用光伏扶貧項目收益分紅資金和中央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扶持發展“桃梨花谷”産業,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併發展壯大。2019年以來民主村村集體賬面收入70.97萬元,2019年著手打造的“桃梨花谷”項目通過出售金絲皇菊苗木、銷售金絲皇菊花朵等累計收入12萬元。投資120萬元的川口鎮享堂村物流園項目由該村獨立經營,累計收益達174萬元。
2018年以來,民和縣312個村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遊則遊的原則,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農産品加工、光伏發電、青繡産業、鄉村旅遊等集體經濟。目前,全縣312個村共有村集體經濟項目763個,經濟總收益9796.43萬元,其中2021年底全縣142個村收益10萬元以上、127個村收益30萬元以上、 2個村收益超過50萬元。本報記者 潘 玲 通訊員 石延壽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民和: 從“一隻雞”“一朵菇”窺見特色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