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觀忪:從大海邊到沙海中“死磕”壁畫
廈門大學畢業,離開舒適的鷺島和創業團隊,遠赴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克孜爾石窟尋找藝術理想——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壁畫臨摹師梁觀忪説,這場奔赴,緣于2010年的一次邂逅。
那是大三的暑假,福建小夥梁觀忪跟隨老師來新疆采風,第一次來到克孜爾石窟,眼前這些歷經千年滄桑的古老壁畫讓他無比震撼,“完全不能想像,在那麼久遠的古代,有這樣一群藝術家,能創作出這樣的傑作,每個細節放大都經得起推敲。”
像是對克孜爾的美産生“應激反應”,他收拾好畫材,一頭鑽進63窟臨摹壁畫。“一個多月,白天上山臨摹,晚上和老師同學們在山腳下暢聊藝術,這是我大學時代美好的記憶之一。”梁觀忪説。
返校之後,梁觀忪通過閱讀,進一步走近克孜爾石窟。“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參照東方美術史和西方美術史的相關資料,探究克孜爾石窟壁畫的特點和其源流關係,漸漸意識到,龜茲壁畫實為大漠遺珠,是大有可為的文化高地。”他説。
2011年大學畢業後,梁觀忪和同學開了家工作室。勞碌奔波的創業之餘,他給自己準備了一間海景畫室,卻一筆也沒畫過。第二年夏天,當老師問他:“這一年你畫了多少畫?”梁觀忪羞愧地不知如何作答。“我覺得這是靈魂拷問。我從小就熱愛繪畫。于當時的我而言,既有賺錢的渴望,又對專業放不下。”內心經過痛苦的撕扯後,他決定離開創業團隊,參加了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的招聘考試。
就這樣,2013年3月,梁觀忪離開故鄉蔚藍的大海,來到了克孜爾“黃色的海”。正值早春,群山環抱的克孜爾灰濛濛的,還有浮塵。他被那種灰色壓抑了一個多月,感覺快崩潰了。有天去畫室的路上,忽然發現路邊一棵饅頭柳發芽了,頓時熱淚盈眶,“春天終於被我等來了。”梁觀忪回憶道。
最難的日子過去,他覺得以後的日子都是春天。臨摹壁畫,梁觀忪有個習慣,某個窟有一幅壁畫打動他,他就會“死磕”這個窟。喜歡171窟的《彌勒説法》,他就在這個窟畫了兩年。
捧著敬畏之心臨摹這些古代藝術珍品,他不僅追求外形無限靠近,還在努力接近古代壁畫藝術的氣韻。“我是學油畫專業的,對線條認知比較膚淺,就學習了書法、篆刻。為了探究古代壁畫的製作工藝,就經常去請教保護所的同事。”梁觀忪説。
平時,他過著洞窟——畫室——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並樂在其中。為了檢驗自己臨摹的功力,他有時會把作品中的小細節拍成照片,讓保護所裏眼光最毒的同事“鑒定”。“他們的肯定,會讓我有些小小的成就感。”梁觀忪説。
近年來,研究所在國內外舉辦過多場龜茲壁畫藝術展,梁觀忪的臨摹作品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克孜爾藝術的魅力。
到克孜爾9年了,梁觀忪一直沒敢讓父母來單位,怕他們覺得這裡環境艱苦。在他看來,生活中的困難都好解決,“在克孜爾得到的藝術滋養,足以讓我對各種放棄的念頭産生足夠的‘抗體’。”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海峰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梁觀忪:從大海邊到沙海中“死磕”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