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陜西黑陶第一人”劉紀榮:做一名傳承非遺的農民藝術家

時值暮秋,一場小雨過後頗感寒涼。一大早,五陵垣上霧氣氤氳,年逾古稀的劉紀榮裹上一件外套,手拿工具,像以往55年一樣,走出家門,一人去往垣上刨挖用於製作黑陶的紅膠泥。

他,是黑陶製作技藝的第十代傳人,也是一位農民藝術家,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讓古老的黑陶煥發出全新的光芒。

他是黑陶堆里長大的孩子

走進位於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正陽街道許趙村2組的五陵垣黑陶工作室,一件件小巧別致的黑陶藝術品靜靜佇立,仿佛穿越數千年時空,帶著秦漢時期的記憶展現在世人面前。

“據記載,黑陶製品最早的發源地就在我腳下的土地。早在秦朝,這裡就是制陶區。到了漢代,五陵垣成為皇家陵墓區,大量陶質隨葬品在這裡就地取材製造。”劉紀榮捧起一件黑陶壺,向記者介紹有關黑陶藝術的點滴。

黑陶,是在燒制的最後階段,從窯頂加水使木炭熄滅産生濃煙,在煙熏之下而製成的黑色陶器,有“薄如紙、硬如磐、亮如鏡、黑如漆”的美譽。“選土、採土、晾曬,再將陶土進行兩年時間的沉澱封藏,制陶時進行洗泥、拉坯、精修、拋光,並在燒制好的陶器上進行硬雕刻……歷經27道工序,做工複雜,燒制考究得很,是一項綜合性技藝。”劉紀榮説。

劉紀榮16歲開始學習制陶,至今已五十多年。

“兒時耳濡目染,從小摸陶泥,自然而然地愛上了陶藝。父輩們從簡單技術教起,漸漸地我學會了製作各式宮廷器皿,如雞冠獸、石獅子等。”

愛陶、學陶、制陶,風風雨雨,半個多世紀。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時候,他甚至點著煤油燈燒制小物件過雕塑癮。用劉紀榮母親的話説:“天生就是個捏泥娃娃的。”

堅持純手工製作是他的本心

劉紀榮給記者看了一張珍貴照片,上面是他在1982年製作的第一件黑陶作品——乾坤瓶。

“1993年秋,全國政協委員、文物考古專家何正簧看到了我的這件黑陶作品非常驚訝,不相信這樣的作品會出自一個地道的農民手中。”劉紀榮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這也是對他廢寢忘食、研習創作最好的肯定。

2015年12月,“五陵垣黑陶製作技藝”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給黑陶技藝傳承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2016年8月,劉紀榮設計了一件鏤空梅瓶,瓶高65釐米,瓶體上刻有2000個孔,厚度僅有3~4毫米,最薄處只有1毫米。關鍵處幾乎是屏住呼吸完成的,每鏤刻完一個孔,才能長呼一口氣。“雕刻時,我感受不到拂面而來的風,也聽不見蟬鳴鳥叫。”他説,雕刻的力度必須精準,越到後面刻得越慢,稍有不慎就會毀掉整件作品,在製作了100多件之後,最終僅成功了一件,獲得2017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龍柄雞首壺、九龍瓶、昭陵六駿……在劉紀榮的不懈鑽研下,一件件造型古樸、工藝精緻的黑陶精品接連問世,劉紀榮獲獎無數。眾多文化名家對於劉紀榮的作品讚不絕口,稱讚其作品雕龍龍騰、雕鳳鳳鳴。劉紀榮被稱為“陜西黑陶第一人”,有了“黑陶名家”的美譽,作品被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黑陶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歷史延續下來的藝術品,在製作時我能感受到它的每一次呼吸。”從16歲制陶至今,劉紀榮一直堅持手工制陶,“現代工業制陶少了一份陶器原始的靈動感,我的作品一定要堅持手工製作,要讓後人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手工精品。”

他以傳承黑陶藝術為己任

五陵垣一帶出産的陶製品大多為灰陶,黑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不再把陶器作為日用品,五陵垣上的制陶人越來越少。

“我生長在秦漢制陶區,這一片片秦磚漢瓦傳遞著厚重深沉的文化符號,將黑陶藝術傳承下去是我的責任!”劉紀榮的雙手質樸厚實,50多年來,這雙手精雕細作出5000多件黑陶作品。這些作品形態各異,仔細觀看把玩,就像是在聆聽古代文明跨越時空的錚錚清音。

“我就是想把黑陶文化真正傳遞到下一代手中。”對年已古稀的劉紀榮來説,傳承是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這位手握泥土的農民藝術家,被西安群眾藝術館聘為民間藝術家,被中國魯藝書畫研究院聘為工藝美術師、黑陶工藝大師,龍山文化研究所所長。此外,他還曾在諸多工藝廠擔任技術總監,言傳身教開展指導培訓,讓更多人學習傳承先民們這門古老文化。

如今,經劉紀榮教導並出師的學子已有3000余名,這些大學生、待業青年、下崗職工和殘疾人有了一技之長,為家庭、為社會減輕了就業壓力。

“進入制陶、燒陶流程,常常會顧不上吃飯,徹夜加工,身體也有些吃不消。但為了這份傳承,我會繼續堅守,培養更多的制陶手藝人。”採訪的最後,73歲的劉紀榮神采奕奕地談起對黑陶藝術未來的規劃,他正在籌劃更大的工作室和教學區,希望與時俱進推出更多黑陶文創産品,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制陶産業上來,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更好傳承。2021年,劉紀榮入選“西安好人榜”,榮獲“敬業奉獻”好人榮譽稱號。他將繼續行走在關中平原大地上,紮根泥土,不斷創新,做一名傳承非遺的農民藝術家。記者 顧榮 閆珅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陜西黑陶第一人”劉紀榮:做一名傳承非遺的農民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