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壁畫藝術勃興:為公共空間增添韻味(藝術賦能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藝術賦能。近年來,藝美城鄉實踐在全國各地火熱開展,添彩城鄉,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本報今起開設“藝術賦能美好生活”專欄,展示藝術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融入城鄉發展的探索和實踐,展現時代新風貌。

——編者

藝術的發展順應時代之變,呼應人民之需。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與期待的日益增長,許多藝術形式突破場館限制,進入公共空間,增添人文色彩,成為公共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壁畫就是其中一種典型代表。從地鐵站到機場,從博物館到音樂廳,從社區墻飾到鄉村美繪……壁畫主動融入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進程,將審美意趣帶到人民群眾身邊,以美為媒,浸潤人心。

因地制宜彰顯特色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壁畫在中國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1979年北京首都機場壁畫群的創作完成,被視作我國壁畫進入公共空間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此後,機場、地鐵、廣場等公共空間成為壁畫藝術新的發展領域。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的推進,大量落成的公共建築風格多元、形式多樣,豐富的空間更加需要壁畫這樣的公共藝術作品來裝飾和彰顯特色。壁畫藝術由此迎來了一個新的興盛發展時期。

“我們説壁畫,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墻面裝飾。近年來,壁畫藝術的發展空間極大拓寬,與公眾生活越發密切。”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主任唐暉説。

壁畫藝術與環境關係密切,其“在地性”特點尤其突出。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地域風貌與文化底蘊。壁畫創作,一方面要在內容上結合當地文化歷史,從中汲取積極有益的養分,轉化為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體現地區文化風貌;另一方面要在製作材料上深入考量,選用符合主題及建築特點的材料。

例如2019年在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紀念圖書館落成的大型馬賽克壁畫《香山星座》,以弘揚“博愛包容、敢為天下先”精神為宗旨,以中山市為起點,描繪了20世紀初風雲變幻、英雄輩出、跌宕起伏的時代。整幅壁畫貫穿圖書館負一層至七層,總高42.6米,寬4.4米,與館內空間相呼應,傳遞出城市歷史溫度,讓讀者在閱讀中勾連起歷史與當下。

又如2019年獲得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銅獎的《錢江潮涌》,是藝術家為杭州地鐵站創作的一幅抽象形態的壁畫。該壁畫整體畫面借鑒中國傳統青綠山水,以潑彩的形式組織畫面。金屬材料和色彩的配置新穎大膽,既有彩墨山水的韻味,又有現代活力,與杭州古老歷史和青春交織的文化氛圍相貼合,材料的選擇也符合地鐵空間的要求。

不只是城市,近年來火熱開展的鄉村美繪行動,可以説是壁畫的另一種拓展和實踐。從北京市懷柔區大水峪村、湖南省新化縣龍灣村,到江蘇省溧陽市慶豐村、河北省順平縣東荊尖村……村民們自家墻壁上繪製的一幅幅生動畫卷,既美觀大方,又充滿煙火氣,不僅改善了鄉村的整體面貌,增進人文與自然環境的交融,還以此帶來了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新增長點。

持續煥發時代活力

時代性是藝術作品的生命力。當壁畫成為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時,當代生活空間對壁畫的主題內容、呈現方式、功能作用都産生了重要影響。這就意味著壁畫創作也需與時俱進,用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表現激發大眾審美。“不同於其他藝術門類,壁畫不是單一的畫種,它極具包容性,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藝術的表現手段和材料的豐富,使得壁畫的表現方式愈發充實也更加適應當代藝術潮流和時代需求。”唐暉説。

一些創作者在媒介應用方面融入新觀念、新科技,積極探索作品與大眾、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性,産生了互動式壁畫作品。這類作品打破不同藝術門類的界限,充分運用聲、光、電等手法,並加以新媒體技術,突破了傳統的壁畫呈現方式,甚至擴展到裝置藝術的範疇,是一種立體、多維、探索性的壁畫。

比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二層國際到達通道處的一組互動影像裝置《歸鳥集》,運用了中國宋代花鳥畫的視覺語言,營造出一幅精妙靈動的數字花鳥長卷。它的奇妙之處在於記錄實時數據。作品實時接收氣象數據使畫面産生變化:颳風,畫面上的樹枝會晃動;下雪,整個畫面會變得銀裝素裹。它還是一個藝術性的航班時刻表:數字畫面與機場航班起降數據實時聯動,每當有航班起飛降落,都會有一隻鳥兒“載”著這架飛機的班机編號飛入畫面,如果遇到起降高峰期,便可以在螢幕上看到群鳥共舞的精彩畫面。

還有作品在創作之初就引入了大眾參與。比如泰康同濟(武漢)醫院門診大廳裏的巨幅壁畫《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由參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1000多名醫護人員與藝術家共同完成的。畫面採用轉印技術,將一幅幅醫護人員留下的手記、圖案匯集黏合在凹凸不平的肌理上。在材料選擇上,畫面基底使用了麻繩,體現出連接含義——一根根麻繩宛如一座座無形的橋梁,連接著醫生與患者,凝聚著生命的希望。作品因大眾的參與顯得更為樸實動人,又充滿力量。

唐暉認為:“公共空間視覺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要追求創作經典的壁畫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吸收當下流行藝術的優長,擴展邊界,讓壁畫藝術持續煥發時代活力。”

以美為媒浸潤心靈

壁畫是面向大眾的藝術,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壁畫不僅需要獲得大眾的認可和喜愛,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同時還應以優秀的藝術探索,“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和逐步提升大眾審美水準,發揮以美育人的功能。

這就要求壁畫創作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畏心,認真、嚴謹地對待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融入服務時代之中,將主題內容以大眾的、藝術的語言表現出來,提升環境的文化含量,講好時代故事,傳遞精神力量。

許多優秀的壁畫作品都是藝術家以個人探索,領風氣之先,逐漸推動了大眾審美水準的提升,促進了壁畫行業的發展。比如充滿民族風情的北京首都機場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傳統意蘊與時代氣息兼具的北京地鐵六號線朝陽門站陶瓷壁畫《京東糧道》《鳳舞朝陽》等,都是藝術家將個人藝術探索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的成果。

“優秀的藝術探索往往能夠獲得老百姓的接受和認可,優秀的作品也經得起大眾的考驗。”唐暉認為,壁畫是一門藝術,不是裝修工程項目。壁畫創作者應當將前沿的藝術探索與壁畫創作結合起來,帶給大眾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讓老百姓體會到美的創造。“在當下,人們的審美趣味不斷提升,大家對美的接受度更加寬泛了。時代沃土給予了創作者更多的機遇和施展空間。”唐暉説。

隨著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的繼續推進,大眾美育需求越發強烈和多元。作為公共藝術的壁畫不斷拓寬應用場景,獲得新的發展生機,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為公共空間增添韻味(藝術賦能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