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大校友彭藝:傳承民族技藝“繡”出幸福生活
烏江上游,六衝河畔,少數民族群眾身著絢麗民族服裝載歌載舞,悠揚歌聲回蕩在青山綠水間……這裡是貴州省黔西縣化屋村,也是貴州民族大學2015級校友、畢節市非遺苗繡傳承人彭藝的家鄉。
“要感謝學校培養,三年學習時間,讓我學習到了苗繡、蠟染紋樣創新設計,也讓我對實現民族文化創新發展有了新的思考和啟迪。”得益於這段求學經歷,彭藝找到了民族技藝與現代生活更好相融的路子,還帶動身邊不少苗族同胞從事苗繡、蠟染工作,用一雙雙巧手繪出了幸福生活。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以前村裏交通特別不方便,村民出去要走‘手扒岩’,不僅路程危險,村民們的農産品也無法運出售賣變現。”彭藝説,過去的家鄉,大家生活十分困難。因群山阻隔、險流環繞,村裏貧困發生率曾經高達63.6%。自小喜歡苗族蠟染、刺繡技藝的彭藝,在認真學習的同時,她也在思索這項民族技藝的發展和傳承問題。
“想要民族技藝得到更好傳承,就要用更專業的知識來豐富自己。”2015年,彭藝考上貴州民族大學,成為了美術學院民間美術專業方向的一名碩士研究生。由於有技藝基礎,在校學習期間,她不僅在老師的指導下成功研製了可調配出不同顏色的蠟染技藝,還逐漸琢磨出傳統蠟染與現代時尚相融合的思路,成了化屋苗寨年輕一輩中的技藝老師。
畢業後,彭藝回到家鄉,創辦了公司,致力讓少數民族群眾的“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她帶領婦女從事刺繡蠟染工藝,讓繡娘們在家門口就業;與黔西縣化屋村扶貧車間合作,共同加工生産蠟染製品,打造“貴州省錦繡計劃巧手致富基地”;與貴州民族大學簽訂民族民間工藝傳習保護髮展和旅遊産品開發建設基地合作協議,讓公司成為美術學院的藝術實踐基地……得益於創新的産品樣式和全新的發展模式,彭藝的公司很快邁上正軌道,獲得各方認可。
如今,隨著貴州“錦繡計劃”的實施,公司獲得了來自省、市、縣婦聯提供的技能培訓、美學培養、産品品質提升和銷售推廣等多方面支援,化屋村的繡娘不僅技藝水準更高,還懂得了用産業化標準來進行産品開發,用苗繡生産了帽子、包包、鞋子等創新産品,銷售路子變得更寬,收入也變得越來越高。
“傳統的也是時尚的。”彭藝説,將繼續發揚光大苗繡,在繼承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同時,為家鄉的扶貧産業、鄉村振興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貴州民大校友彭藝:傳承民族技藝“繡”出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