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垣披綠裝 幸福水長流
——莊浪縣以水破題探索綠色生態發展
金秋時節,莊浪縣的梯田由綠變紅,數萬畝果園碩果纍纍,沉甸甸的蘋果壓彎了枝頭。
大地披綠,蘋果紅了,鄉親們的生活更美了。
莊浪縣位於甘肅省中東部,六盤山西麓,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十山九坡頭,耕地滾了牛。”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初莊浪縣生態面貌的寫照。如今,莊浪縣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山坡修成了層層梯田,雨水蓄田,耕地變得肥沃起來,田裏種糧又栽果樹;曾經的溝壑築起了一道道壩庫,林茂草豐,早晚生霧,霧起雨來,形成了獨特的區域小氣候;森林涵養出源源不斷的清流,被引進水廠生産成“安全水”,輸送進千家萬戶。
和很多地方一樣,水,是這片土地的“命根子”,曾經的莊浪群眾喊水、盼水、吃不上水,如今的莊浪大地蓄水、節水、用活了水。
梯田蓄水興産業
時下,無論從哪個方向取道進莊浪,層層梯田都會映入眼簾。梯田裏糧豐果碩,宛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梯田是由一代代莊浪兒女用公式頭挖出來、用背篼背出來、用手推車推出來的。
曾經的莊浪山區,山高坡陡,降雨沖走了耕地表層的肥土,耕地變成“三跑田”,麥子畝産過不了百斤。全縣每年有1000萬噸泥沙流失,平均一年就要被“剝”去6毫米土層。莊浪人明白:只有把地修平了,肥土才不會被雨水沖走,才能多産糧食,吃飽肚子。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幾代莊浪人接力苦幹,改天換地,修出水準梯田94萬畝。
從此,降雨積蓄在梯田裏,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轉變為肥沃高産的“溫飽田”,當地人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之後,莊浪又調整産業結構,在梯田裏育出蘋果“搖錢樹”,“溫飽田”升級“小康田”。
這個金秋,蘋果開園採摘了,果價看漲,萬泉鎮邵坪村邵富貴家的果子已被客商以每斤5元的價錢預訂了。僅3畝果園,邵富貴今年又能收入6萬元。邵坪村農民每人平均耕地不足1畝,但依靠在梯田裏務果,村民奔向了小康,村子也成為聞名全縣的小康村。
“今年,我們搶抓強縣域行動機遇,持續推進梯田大縣向産業強縣轉型,把蘋果産業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支柱産業扶持發展。”莊浪縣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目前,莊浪縣14個鄉鎮種植蘋果,全縣蘋果種植面積65萬畝,預計今年總産量65萬噸,蘋果全産業鏈産值37億元,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壩庫攔水治流域
在莊浪縣的土地上,千百年的雨水沖刷形成了2553道溝壑,相當於每平方公里出現了1.6道溝壑。梯田建設雖然修平了地,但週遭的溝壑卻仍然是水土流失的“無底洞”。
怎麼防控水土通過溝壑流失?莊浪縣在實踐中找出了答案:在主流域的出口建設淤地壩,這樣,溝壑上游沖刷而下的水土就被攔蓄在壩庫內。
“淤地壩攔泥又攔水,攔蓄的水源可以灌溉梯田。”莊浪縣水保站站長王耀東介紹,從1991年至今,莊浪縣在10條重點小流域內累計建成治溝淤地壩64座,攔積泥沙50萬噸,攔水470萬立方米,壩庫存水可灌溉梯田2.5萬畝。
建設淤地壩僅是莊浪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舉措之一。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莊浪縣還堅持山水林田路共治,探索出山頂喬灌戴帽、山間梯田纏腰、地埂牧草鎖邊、溝臺果樹圍裙、溝底壩庫穿靴的綜合治理模式,小流域治理形成了獨特的區域小氣候。
每年三伏天,晨陽初露,霧氣從榆林溝谷底悠悠升起,宛若茫茫霧海,成為榆林溝的奇特景觀。這些霧氣的來源,正是溝谷裏的水壩。
“水壩建起來,生態有了變化,柳梁鎮的雨水明顯變多了。”生活在榆林溝流域內的柳梁鎮吊咀村村民柳亞志説,也正是因為雨量充足,地處山區的柳梁鎮小麥畝産都要高於全縣平均水準。
森林涵水保民生
金秋時節,沿著莊華公路來到關山林區,林木依然葳蕤蓬勃,林下水流汩汩。在具峽林區,碰到四五名工人,正在林區鋪設管道,把林下的清流收集到農村水源保障工程的蓄水池內,作為保障全縣群眾飲用的水源。
關山林區是莊浪縣的“水塔”,全縣城鄉人口飲用水源發源於此。
“保護森林,科學合理利用林下水資源,就能保障老百姓的安全飲水。”莊浪縣桃木山林場場長蘇百牛説,據推算,每畝森林每年涵養20立方米的水,可為200人提供生活用水。
廟兒岔是莊浪縣桃木山林場的一處林區,曾經的廟兒岔原本就植被稀疏,再加上過度放牧,這裡成了一片光禿禿的“空林場”。如今,林木參天,清泉汩汩。
近年來,莊浪縣依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和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統籌開展城區增綠添景、面山植被覆蓋、鄉村綠化美化、景觀廊道建設行動,不斷增厚生態底色。
三分栽樹,七分管護。莊浪縣健全林木管護機制,落實林長常態化巡林制,成立森林公安隊伍,組建了3個國有林場專業護林隊,配備專職護林員320人,選聘了一批生態護林員,健全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林草資源管護網路,確保每一棵樹、每一株草都有了“責任人”,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8.8%。
從盼水、蓄水,到管水、用水,莊浪縣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破解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高品質發展難題,讓這個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的綠色底蘊愈加濃厚。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通訊員 李順民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旱垣披綠裝 幸福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