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賦能 鄉潮澎湃——信陽市非遺展示傳習館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信陽市深入挖掘鄉土文化,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鼓勵社會力量興建非遺基礎設施,著力打造“一館一特色”的信陽非遺展示體系,建成109所非遺展示傳習場館。以館賦技能,以館聚民心,以館展形象。非遺展示傳習館在鄉村振興中不斷釋放澎湃動能。
賦技能,助力鄉村振興
老布鞋有大作為。商城毛布底手工布鞋製作技藝傳習所,長期以來致力於傳統布鞋的生産性保護,生産傳統手工布鞋120余種,年産純手工高檔布鞋10萬餘雙,産品銷往全國30余個城市。傳習所輻射鄢崗鎮及其周邊三縣十多個鄉鎮,促進商城千余名農村留守老人和陪讀家長的就業。特別是自脫貧攻堅以來,傳習所緊跟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利用網點多的優勢,主動與貧困戶、貧困村結對子,進行産業、技術扶貧,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137戶,523人就業脫貧,近十年來創造社會效益8000多萬元。
刺繡繡出新天地。清淮村刺繡基地所在地——平橋區明港鎮清淮村,位於明港鎮市區以南2公里,共1500余戶5200余人,是出山店水庫建設中最大的庫區整體搬遷移民村,缺乏産業支撐和就業機會,村民收入低,大量青年勞動力外流。2019年以來,平橋區明港鎮黨委政府與河南一涵汴繡有限公司合作打造非遺基地,建設非遺傳習所,以刺繡作坊和技術合作社為生産單位,由清淮村組織社員學習和生産刺繡,一涵公司負責培訓和銷售,願景目標是將當地發展成鄉村旅遊發展的“刺繡文旅小鎮”。2019年以來,清淮村刺繡文化産業已開展刺繡技能培訓10余期,培訓學員140余人,其中能夠創造生産的繡娘70余人,傳習所創造就業崗位200多個,每年刺繡經濟創收90多萬元,有力地解決了當地多年來搬遷移民的就業、增收與穩定難題,探索出一條“移民+非遺+鄉村振興”的路徑。
葫蘆柳編新時尚。息縣任大寨葫蘆烙和柳編傳習所,于2019年註冊成立,主要以葫蘆烙畫和杞柳編織的傳習為主。葫蘆烙畫方面,該傳習所種植有200多畝葫蘆,外聘工藝美術大師柴東升任教師,組織50多位村民學習葫蘆烙畫,目前該傳習所能夠製作生産葫蘆烙畫、葫蘆雕刻、葫蘆工藝品、葫蘆挂件以及葫蘆飾品等十余種非遺衍生品。杞柳編織方面,該傳習所從山東臨沭縣引進種植杞柳200多畝,年産杞柳20萬斤,外聘編織大師解修學任教師,組織60多名村民學習編織技藝。村民們經過不斷學習,掌握扦經、繞花、拉花、繞經等多種編織技法,能夠生産出家庭收納、寵物籠子、日用傢具以及精品織包等多種杞柳編織産品。傳習所目前産值達到1500多萬元,解決了200多人在本地就業,走出一條“葫蘆烙+柳編+鄉村振興”的路子。
聚民心,傳承優秀文化
要把民俗寄鄉愁。新縣汪河民俗非遺展示館由新縣退休幹部汪心恩籌集,該館藏品豐富,種類繁多,皮影影人、鑼鼓镲子、老舊傢具、農耕器具,多達5600余件實物、圖片及影像資料,還原一幅傳統農耕生活場景,再現歷史記憶。該館通過“實物+圖片+詩詞+簡介+故事”全景式陳展,賦予了陳展的趣味性,增強了參觀的沉浸感。展示館建成後,吸引大量來客,學生研學、遊客訪古、藏友交流……展館的線上線下參觀已達80多萬人次,展示館成為鄉村情景式教育的鮮活課堂,切實讓陳展在大地上的文化遺産活起來。
以武育人展新風。汪家拳傳習所位於浉河區董家河鎮樓畈村,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發起人為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汪氏族人。他們從2010年開始,自籌資金800余萬元,建成汪家拳傳習所。每年暑假開辦公益性培訓班,截至目前已培訓學員3000多人次。傳習所專門聘請省級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作為武術教練授徒傳藝。傳習所重視對貧困群體的救助和教育的支援,對貧困宗親對口幫扶,2020年實現宗親全部脫貧,對考入985、211或雙一流大學的汪氏宗親子弟每人獎勵6000元。傳習所以武育人,以文化人,成為當地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新標桿。
要傳承亦要創新。羅山縣陳雨倫皮影戲展示館是一所省級示範性展示傳習館,收藏皮影道具3000多件、圖書文獻1200余冊、戲帳樂器500多件。展示館以靜態展示、視頻點播、版面導引等方式,還原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製作工序,展示皮影深厚的歷史。展示館長期開展公益性展覽,年接待來訪客人5000人次,成為江淮地區展示皮影文化的一個窗口。展館在注重展覽的同時,還強化創新性傳承,館長陳雨倫帶領團隊先後編排《小貓米羅》《平原槍聲》《山妞赴疆記》《何大媽》等皮影新劇目,改進皮影燈光和伴奏,讓皮影從田間地頭走進城市,融入現代生活,該館的皮影戲2020年榮獲“非遺智慧與創新獎”。
展形象,促進文旅融合
給旅遊鑄魂。前不久,光山縣司馬光小鎮入選全國“非遺旅遊小鎮”名錄,成為豫南非遺旅遊的一張名片。小鎮以“光山縣升輝非遺傳習所”為龍頭,收集石器、農耕用具、古老生活用具、捕魚器具等民俗老物件1200多件,挖掘本土司馬光、花鼓戲、打糍粑習俗、魚鷹文化等農耕文化資源,並進行活化利用,大力發展民俗旅遊、休閒農業等特色産業。展示館還組建文化合作社,吸引社員30多位,常年開展花鼓戲、地燈戲、民間小調、竹馬舞的活態傳承。曾經沉寂多年的《手扶欄杆》《何氏嫂勸姑》《小五更》等民間小調再次活躍,每年民間文藝演出300多場。小鎮熱鬧了,遊客多了,農特産品熱賣出了,100多位鄉親就地就業增收。小鎮幹出了“展示+演藝+土特産”的美好未來。
讓香茶有韻。信陽市浉河區嘉木飲茶文化博物館2022年入選市級非遺展示館,博物館包含茶文化展示廳、茶文化體驗園、休閒茶莊園等三大板塊,輻射周邊近萬畝茶園。僅茶文化展廳就有3000余平方米,分9個子廳,每個展廳配置相應的實景實物展示,並且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信陽茶文化以及信陽毛尖發展歷史。博物館建成後迅速成為環南灣湖茶旅遊的一張名片,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這裡,品鑒信陽茶,品讀茶文化,開展茶研學。
為研學添彩。商城湯泉池研學基地將非遺作為重要研學內容,從文化傳承的大視野展望未來,把握當下,以“認知家鄉風俗 回溯非遺文脈”為目標,為學生提供走出校園、認知家鄉、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參與體驗的機會,開設了十多門非遺研學課程。從剪紙到葉雕,從泥塑到陶瓷,課程豐富多彩,傳承人口傳心授,積極參與教學活動。2020年來,5000多個孩子參加了該基地的非遺研學,在研究學習中了解鄉情,動手實踐,收穫滿滿。(王清豐)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非遺賦能 鄉潮澎湃——信陽市非遺展示傳習館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