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大棗:“精神樹”枝繁葉茂 “富民果”致富增收
金秋十月,正是冬棗成熟的時節,而對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太平鎮的棗農們而言,這更是他們在經歷一年辛勤勞作之後收穫的季節——如果説,太平鎮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及豐富深厚的風土人情成就了甘甜爽口的“太平大棗”,那麼,當地政府和西安市市場監管局的有力保護和促進,則讓當地棗農的“精神樹”“富民果”更加枝繁葉茂。
“精神樹”承載獨特文化內涵
太平大棗種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棗樹的樹齡最長可追溯到300年前左右。太平鎮自古就有種棗樹的傳統,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太平鎮的人得益於棗樹而免受其害:棗樹開花可以吃棗花、棗蜜;幼果可以充饑,而且吃下去後生津止渴;棗果長大成熟後又可以摘下來製作成幹棗,持續充饑。而且,吃不完的棗還可以製作成蜜棗,進行販賣。因此,太平鎮人家也有將棗製作成蜜棗的傳統,而且收入頗豐。
據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許多農戶通過販賣蜜棗,年收入便已經過萬,早早過上了小康生活。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時代發展,太平鎮人民解放思想,使得當地興起種植收成好、好嫁接的梨棗,一度形成熱賣之勢;再之後,又逐漸興起加工製作。2021年12月,“太平大棗”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核準註冊。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説,那一棵棵棗樹就是一棵棵“精神樹”,顆顆太平大棗就代表著太平鎮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堅韌、不屈、拼搏向上的進取精神。
“富民果”産業拓展致富之路
太平大棗單果可達22-28克,富含維生素C,以色澤光亮、肉質肥厚、細嫩多汁、甘甜爽口的特點而獲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很顯然,其優良品質既得益於當地人民長期的生産實踐,也得益於太平鎮獨特的自然條件——該鎮位於涇河以南,屬南垣地貌。垣面高出涇河60—80米,海拔高度450—500米,與涇河大致平行,呈寬度不一的帶狀分佈。垣面平坦開闊,坡度較小且緊鄰涇河,利於灌溉;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雨量充沛,植物資源豐富;土質包括婁土、沙土、黃黏土,土質內部富有孔洞,透氣性強,吸水率大,非常適合棗樹的生長。
關中大棗主要品種有圓棗、吊棗和木棗,適宜加工幹棗,栽培形式為大行稀植,林糧間作。不過,在改革開放以後,太平鎮大力推廣棗樹模式豐産栽培技術,對老園進行了更新修剪,加強了病蟲害防治,確保優質豐産。特別是自2018年以來,太平鎮對太平大棗合作社進行摸排、調研,在充分了解轄區內種植銷售的情況下,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太平大棗的品質管控、産品自主檢測的管理辦法,以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助推産業轉型升級,有力推動太平大棗的産業發展,太平大棗也真正成為太平鎮的“富民果”。本報記者 艾莉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太平大棗:“精神樹”枝繁葉茂 “富民果”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