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煥”新顏 一城“新景”入畫來
美好生活、詩意棲居,是人們對城市的憧憬。
晨曦初露,在小區平坦的步道上用晨跑迎接美好的一天;陽光之下,在整潔、井然有序的小區廣場上享受幸福時光;暮色降臨,攜家人一同在小區花園裏漫步,在燈光和夜色的交錯中放鬆下來……
在西安這座城市中,幸福生活遠不止這些。近年來,隨著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推進,群眾反映強烈的住宅老舊、排水不暢、道路破損等問題得到“一院一策”改造,實現了老舊小區顏值和居住體驗感“雙提升”。改造後的老舊小區呈現出春有玉蘭靜放,夏有薔薇爭艷,秋有桂花飄香,冬有臘梅傲霜……四季景致迥然不同的亮麗風景,與城市完美融合,描繪出一幅幅美麗新景。
老舊小區裏不斷添“新景”
居民在朋友圈炫耀自家小區的“顏值”
新城區星辰小區的房屋建成于上世紀,人們對它的印像是設施舊、環境差。得益於老舊小區改造,從去年年中,小區就開啟了“逆生長”之路,坑洼的路面全部翻新,就像“磨”了皮;樓梯口加裝了無障礙通道和不銹鋼護欄,每個樓棟新裝上了智慧門禁;數千平方米的院落內,既保留著幾十年曆史的老樹,又增設了休閒娛樂設施;實施了雨污分流改造;墻面增加了保溫層,穿了色彩統一的“新衣”;新增機動停車位和非機動車智慧車棚……雖然小區改造工程還在收尾階段,但不少市民已經開始炫耀起自家小區的“顏值”了。“小區經過改造,一下變了樣,絲毫不比別家新建的小區差。”小區居民李女士笑著説,現在隨便拿出手機在小區裏拍張照,不用修圖都足夠漂亮,因此在朋友圈裏“曬”自家美景已成了她不自覺中養成的習慣。
星辰小區的改變只是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其中的一個縮影,像這樣經過改造後,自帶“美顏+濾鏡”的小區在西安比比皆是。
記者了解到,2021年,全市計劃改造老舊小區988個,惠及約44萬群眾,開工數量和完工數量都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更新雨污水管網864公里,給水管網改造199公里,鋪設光纖633公里,鋪設小區道路及附屬設施218.2萬平方米,人行道鋪裝80.6萬平方米,打通消防通道45公里,新增消防設施3萬餘個;新增監控系統2.5萬路,設置單元門禁1.7萬套,新增路燈、庭院燈3.1萬桿,新增停車位2.5萬餘個,新增小區綠化102萬平方米,實施外立面節能改造1300余萬平方米。
位於雁塔區大雁塔街道鹽湖所西安二部小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樓體外立面煥然一新,增設的特色造型路燈、綠地、停車位、智慧門禁系統,管網改造後,居民再也不用擔心小區上下水和供暖問題了。這些變化讓居住在小區的居民張先生感覺心裏暖暖的。位於周至縣的淳風苑小區東院,經改造後也與周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融為一體,小區居民不禁感慨,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觸手可及”的美景,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幸福。
改造有“新”更有“心”
“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老舊小區的升級改造,不僅要“好看”更得“好住”。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居住在老舊小區內的住戶對電梯、適老設施的渴望日益強烈,加裝電梯解決大家出行“最後一公里”、增設老年餐廳等生活服務設施等,實現硬體軟體不斷升級,是老舊小區改造中的一大亮點。
作為一個有二十多年房齡的老舊小區,高新一路的楓葉苑北區,常住人口約2500人,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老年人。從“望樓卻步”到“暢通無阻”,楓葉苑北區的居民在老舊小區改造中不但圓了“電梯夢”,小區裏新建的助老餐廳還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嶄新的外墻、透亮的玻璃,加裝的電梯與單元樓緊密相連,新的幕墻與小區淡淡黃色的墻面相映成趣。小區居民劉大爺像往常一樣按鍵,乘梯,輕鬆上下,老人笑著説:“這樣的大好事在以前是做夢都不敢想的,現在政府出臺了好政策給小區加裝了電梯,對我們老年人來説上下樓買菜、鍛鍊方便了很多!” 小區裏380余平方米的助老餐廳明亮又寬敞,根據功能劃分為營養膳食區、便民服務區、健康理療區、娛樂活動區,可為周邊社區老年人提供日常助餐、便民生活、養生理療、娛樂休閒等服務。老人在助老餐廳不僅能夠吃到低價可口的飯菜,還能享受到理髮、按摩、觀影、助浴等各類服務。談起小區的變化,80歲的小區居民張大爺豎起了大拇指:“小區缺什麼改造中就給補什麼,居民需要什麼改造時就完善什麼,小到一塊磚,大到一扇門,全都按照居民的需求不斷升級,生活在這樣的小區裏怎麼可能不舒心?”
正如老人所説,老舊小區改造樁樁件件,用心用情。一個個老舊小區通過“重建”,健身休閒廣場、黨建活動中心等適老、適幼活動場所一應俱全;照明設施完善、智慧小區建設,讓“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目前,全市已改造完成的老舊小區中,合計完善養老、衛生服務設施1.9萬平方米,新增休閒健身設施2000余套,新建及維修無障礙設施2000余處;列入加建電梯計劃235部,加建完成85部;維修、新建社區用房9.5萬平方米。居民們茶余飯後在小區的休閒廣場上、活動室內來一場楚河漢界的對陣或在健身器上鍛鍊,還可以悠閒地坐在連廊內看孩子們在沙池裏愉快地玩耍……在老小區裏享受新生活已經成了很多居民最平凡幸福的日常。
構建長效管理機制
做好舊改“後半篇文章”
老舊小區改造給城市、群眾生活帶來的改變,絕不止於此。
為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後半篇文章”,市住建局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改造後小區管理的指導性文件。各區縣、開發區結合轄區實際,積極探索老舊小區改造的長效管理機制,堅持自下而上、居民自願原則,發揮業主、業委會或物管會作用,推動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向規範化、市場化方向發展。根據轄區實際情況,採用“專業化物業”模式、“片區大物業”模式、“保潔+”管理模式、“兜底保障”管理模式等靈活多樣的方式,確保改造後小區外觀“顏值”不反彈,內在“氣質”不降低。
明德門北區建於1993年,是西安市最早的安居工程小區,小區共有38棟多層建築,有居民1860戶,約8000人。作為雁塔區首批先行改造的老舊小區,明德門北區于2020年年底完成改造,因為改造品質好,配套設施優、群眾滿意度高,成為西安老舊小區改造的優秀項目和案例樣板。在明德門北區改造中,預留了物管用房,改造後的小區實現了正規物業管理,打通了小區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創新開展智慧小區建設,設置物業誠信臺賬,設立物業企業紅黑榜,不斷優化物業服務水準,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後續管理的正規化、專業化、長效化。同時,組建紅色物業議事制度,以黨建引領共商小區物業管理難題;指導小區成立業委會、組建社區志願者服務隊伍,推動居民自治向前邁進。
新城區海納小區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共8棟樓454戶,屬於新城區“三改一通一落地”首批改造項目。2021年完成老舊小區改造後,實現小區管理的正規化、長效化,組建紅色物業管家隊、向陽花志願服務隊等2支隊伍,按照“網格化”管理模式,在小區推廣幸福網格管理體系,延伸服務觸角;建立應急預案,配套推行“1323”快速反應機制,即居民呼叫10分鐘內到達現場、30分鐘之內拿出解決方案、小問題2小時內解決、一時難以協調的問題3天內讓群眾滿意,提升服務效率;針對院落需要群眾知曉的各類問題,定期舉辦板凳會、聯席會等,積極引導業委會、居民代表、物業各方共同協商解決問題。
老舊小區改造遠遠不僅是建設工程工作,更多的是社會治理、基層組織動員工作。通過改造,老舊小區實現了路面平整無坑洼、排水通暢無堵塞、建築設施無違章、水電安全無隱患、環境衛生無死角、後期管理有機制,居民們住得舒心,生活不斷向好,主人翁責任感不斷增強,參與城市建設的自覺性和共建家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提高。
一幀幀暖心畫面、一項項暖心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西安用“民生套餐”為百姓幸福加碼。目之所及、處處精彩,西安“新景”在城市地圖上不斷刷新。一個個新變化,是老舊小區改造給市民帶來的新體驗,生活在這裡,沉浸式感受發展帶來的福利,這座城市已然翻開百姓期待的新篇章。
文/首席記者 龔偉芳 圖/首席記者 王健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