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讓更多人吟唱“西安人的歌”

金秋,古城西安進入了最美的季節,遠在海外的遊子在網上深情留言:“少時不懂家鄉美,如今空余思鄉情,我想家了。我想大聲地告訴全世界,西安這座城,值得你深愛!”這正是眾多本土文藝創作者努力向世人表達的深意。近日,記者採訪到了幾位文學藝術家,他們用自己的作品,記錄或講述著西安,也在默默表達著對西安的愛,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認識西安,了解西安,愛上西安。

圖説西安

記錄歲月輪轉中多彩溫馨幸福的模樣

西安,從不缺少故事。不久前一場用光影藝術記錄西安的 “多姿多彩·繪影西安”群眾攝影展在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舉行,厚重的城墻,市井的氣息,街頭時尚的青年,環城公園律動的阿姨,流光的夜,溢彩的城……這場展覽一共精選了82張代表西安的照片,其中很大一部分出自一位叫作王海東的攝影師之手。

王海東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他用光影和鏡頭記錄了西安城的很多故事,特別是關於城墻的作品特別多,也在業界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從1998年開始拍攝西安城墻,那年也是他第一次登城墻,從那時起,他開始了背著相機在城上城下轉悠的“日常”。“這20多年差不多拍了幾十萬張城墻的照片,我一有空閒就會來城墻轉悠,環城公園、順城巷、城樓、護城河……城墻的每一個角落,我都拍過”,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從膠片沖洗到即拍即取,再到如今的數位高清,人來人往的西安城墻上,王海東用鏡頭日復一日地記錄著這裡的變化,歲月流轉,照片裏的故事沉澱出的,都是或遠或近的時代記憶。

對大多數西安人來説,平時上班上學兩點一線,並不會留意街頭巷尾,“只有真正帶著相機、帶著不一樣的角度去看的時候,才能發現這座城市裏隱藏的故事。”王海東説,“清晨也好,正午也好,傍晚也好,或正或斜側,怎麼拍都有不一樣的美。很多路我都走過,從沒發現原來這個地方這麼好看。”

為了拍到一張好照片,在大街上等上十幾分鐘,甚至半小時,對王海東而言已為常態。“比如説這個街道需要一個人出現的點綴才剛剛好,我就要等那個人出現。”王海東説,以前沒有無人機的時候,永寧門對面的大樓、塔吊……他都上去過,就是想拍獨特角度的城墻,經常要等很久才能拍到自己想要的畫面。在等待與觀察中,王海東會記錄下一些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瞬間:環城公園裏,唱秦腔、吹笛的老者,晨練的人們……王海東的攝影作品裏,人物充滿了生活氣息。“人是可以跟整個情景進行互動的,去呈現這麼一個關係,城墻根兒下的人們,總是帶給我一種放鬆自得的氛圍,讓人能靜下心來,我想這也是我喜歡拍城墻的原因吧”。

2013年,王海東和另一位熱愛攝影的朋友成立了一個攝影團隊,迄今為止團隊共十七個人,雖然規模不大,但也支撐起了王海東的小小“攝影夢”。他們拍城墻,拍大唐不夜城,也拍秦嶺,記錄下歲月輪轉下的西安城。他説城市永遠都在變,每次去到同一個地方也會有不同的發現。但不管怎麼變,他鏡頭裏的西安都是“多彩、溫馨、幸福”的模樣。

文説西安

不一樣的精彩展示長安城獨特魅力

如果説王海東在用攝影作品記錄著這個城市的模樣,那麼馬玉琛則在用文字展現著西安城的故事。多年前一句話在形容西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但在馬玉琛的作品裏,那“半城神仙”是生活的智者,是有人格魅力的養鴿人,他通過長安城裏看似冷門的養鴿人的故事,卻展示了這座城和生活在這座城裏的人的魅力。

馬玉琛曾是“柳青文學獎”得主,他的長篇小説《羽梵》日前出版發行。小説描繪了長安城裏的人愛鴿、養鴿、賽鴿的故事,並全景式地展現了鴿子的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和賽鴿文化,通過鴿子和人的雙重視角,進而對現代物質文明和審美生活的矛盾與消解進行探究。著名評論家仵埂評價:“《羽梵》借助一群養鴿人的生活,通過養鴿、賽鴿,將鴿子世界和人的世界相互交融比照,營造出了一個傳統的理想化的詩意家園,在這個家園裏,我們見出了優雅的生活,體味到了高遠的境界,這是一部洋溢著理想主義激情的浪漫之作。”

馬玉琛告訴記者:“我養鴿子養了五十多年,我珍惜的東西或者我喜愛的東西,我都希望能為其寫一部小説。”他頗為驕傲:“我養鴿子獲獎也很多。像西安市這種全市的大型鴿賽,我得過的最高名次是第二名,像十幾、二十名的比較多。俱樂部的賽事,從一二三名到前十名,基本都得過。”在他的小説中,有很多富有人格魅力、德行高尚的老者,他説:“這樣的人物,在生活中基本沒有原型,但他們身上的許多事,在鴿界卻發生不少。我寫過許多老者,把他們集合起來,便是群像,這個群像是中國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象徵,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也代表了西安城特別睿智,很有生活哲理的智者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寫這部《羽梵》,馬玉琛是用毛筆寫就的,他説:“寫這種帶有詩書文化生活的,用毛筆來寫,與書的氣息更接近、更相通、更契合,也和我生活的城市的氣質更融合。”馬玉琛説能給他生活的城市,和他這些年養鴿的這個愛好寫部作品,他很高興:“寫的是長安城的養鴿人,記錄的是長安城的鴿事,讓更多讀者了解到,西安還有這樣一個群體,也讓更多人通過作品探究這座城的文化底蘊,我想這就是我的初衷。”

樂説西安

有生活接地氣也有詩意

在短視頻平臺上,每有西安的內容,配得最多的歌曲可能就是《西安人的歌》:“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走到哪兒都不能不吃泡饃……”對於老陜來説,這首通俗易懂卻瑯瑯上口的歌,唱盡了他們的心聲。這首歌的作者之一就是西安音樂人程渤智。也許堅持用陜西方言寫西安人自己的歌,那就是程渤智表達對西安的愛的最好的方式。

如果用十二時辰分割西安人的生活,那西安人每個時辰都在幹啥?程渤智不久前推出的新歌《長安時辰》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子時,星點點;丑時,月正圓;寅時,黎明之前還是要把夢做完;卯時,出潼關;辰時,吃早飯;巳時,早已不覺蜀道難;午時,金燦燦;未時,面一碗;申時,此去莫流連,一曲肝腸斷;酉時,日落山;戌時,酒一端;亥時,歸來仍然是少年。”有詩有酒還有長安人最愛的那碗油潑面,如此接地氣卻包含詩意的生活,一幅長安人的生活畫卷徐徐張開,讓人流連,同傳遍了大街小巷的《西安人的歌》一樣,有意境,但也有詩意,還有生活。

程渤智告訴記者,寫這首《長安時辰》起因是新晉網紅街區曼蒂廣場“長安十二時辰”項目的創作邀約,“但我本身也一直想寫一首純正的中國風陜西話風格的歌曲。都説唐詩應當是用陜西話來朗誦才更加原汁原味,所以就有了這樣的創作動機”。歌曲中可以看到很多唐詩元素,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西北望長安”“朝辭白帝彩雲間,芳草碧連天,黃桂稠酒來一碗”,詩意和生活被結合在了一起,程渤智説:“陜西話版的唐詩宋詞再加上旋律的融合,我希望能突破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方言音樂,所以我自己想試試,從目前來説,反饋好像還不錯。”

在《西安人的歌》中,有這樣的歌詞:“看夕陽西下,就坐在護城河,懷裏再抱上一本賈平凹的小説……”這首《長安時辰》裏也有灞柳邊,曲江池畔,還有黃桂稠酒,這些都是每一個陜西人熟悉的西安元素。程渤智説:“對於音樂的種類而言,我更願意去學習很有畫面感的歌詞內容。《長安時辰》歌詞裏提及的所有場景物件地名,都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是我們西安人生活中經常能夠見到的。我並不想在歌曲里加入一些遙不可及的事物,雖然是古風歌曲,但因為是寫長安,西安又是一座古今結合的城市,所以其實放到現代來看也毫無違和感。”

從《西安人的歌》到《長安時辰》,程渤智的歌都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流傳著,他説:“我生活在西安,有西安這樣的文化土壤,還有那麼多人唱著西安人自己的歌,我已經非常滿足了!” 文/記者 張靜 馬玉琛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讓更多人吟唱“西安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