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擦亮旅遊文化金字招牌 描繪“詩和遠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省文化和旅遊系統加快推動旅遊産業轉型升級,持續打造旅遊文化“萬億級支柱産業”,大力實施“文化潤滇”和“旅遊革命”,加快文旅産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文化旅遊“雙強省”和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建設。
2012年至2019年
旅遊總人次從2.01億人次增加到8.07億人次
旅遊業總收入從1703億元增加到11035億元
旅遊業增加值由655億元增加到1778億元
實施文化旅遊扶貧項目5700多個
鄉村文化旅遊投資1032.4億元
創建85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
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6個
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1個
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10個
謀篇佈局注入新內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業發展,立足省情、順應時勢,把文化旅遊業作為重點産業、萬億級支柱産業來打造,與時俱進制定若干重要政策措施。2013年提出《關於建設旅遊強省的意見》,2016年印發《雲南省旅遊産業轉型升級三年(2016—2018年)行動計劃》,2018年制定《關於加快推進旅遊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2020年將文化旅遊業列入全省五個萬億級産業重點培育,2021年制定《關於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旅遊高品質發展的意見》,2022年制定《雲南省“十四五”旅遊業發展實施方案》。
《雲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提出,雲南要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構建以大滇西旅遊環線、沿邊跨境文化旅遊帶、沿金沙江生態旅遊帶和昆明、大理蒼洱、麗江古城—玉龍、西雙版納景洪、保山騰衝、建水—元陽6個國際旅遊中心的“一環、兩帶、六中心”的空間發展佈局。
與此同時,雲南各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上融合發展。
雲南相繼出臺省文旅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推出10條非遺、22條歷史文化、6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彩雲之南·紅色熱土”“傈僳山寨換新顏”2條線路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建黨百年百條精品紅色旅遊線路”;編制印發《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雲南段)建設保護規劃》,並啟動建設。扎西會議會址周邊文物保護提升、祿勸段紅色遺址保護展示、尋甸段柯渡教育基地建設等10個項目進入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打造40多臺精品旅遊演藝劇目,成功舉辦46項國際性文旅活動、100多項體育旅遊賽事,實現“文化、藝術、體育+旅遊”互融互促。
雲南已實現A級旅遊景區4G網路、AAAA以上景區5G網路全覆蓋,計劃今年內全省AAA景區實現5G網路全覆蓋。同時,積極探索基於5G、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深度應用。
新理念、新規劃、新技術,推動“詩”和“遠方”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實現了更好聯結。
轉型升級發展新業態
這十年,雲南著力推進“文化+”“旅遊+”“文旅+”多産業融合,發揮優勢,搶抓機遇,補齊短板,轉型升級馬不停蹄。
遊客需求在哪,業態發展創新就跟到哪。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遊客在旅遊目的地的遊憩半徑開始縮小,旅遊業危中尋機、危中孕機、危轉机機。
如今,麗江古城的“打開方式”不再局限于逛、吃、購、拍,讀和演成為越來越多遊客的選擇。清晨起來在宣科書房讀一本書、到三聯韜奮書店體驗文藝青年生活、走進沄汐沉浸式劇場“穿越”古城千年時光……麗江古城不斷發掘和打造文化展示場館並將其作為傳播麗江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和名片,持續探索文化賦能旅遊的新路徑。
自今年6月開營以來,位於石林風景名勝區長湖風景區的山遊跡長湖露營地依託自然環境優勢,舉辦“音樂會+露營”“景區+露營”“集市+露營”等多種形式的露營主題活動,引發消費熱潮。另外,今年國慶假期前,雲南首個高端摩旅主題度假營地在騰衝落地,使摩旅文化與假日消費碰撞出更多可能。
十年來,雲南文旅産業體系逐步健全、規模不斷擴大、産品業態更加豐富。目前,雲南已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6個、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1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10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範點。緊緊圍繞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承辦了5屆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等系列展會。
雲南省深入推進“旅遊革命”,出臺史上最嚴22條措施和旅遊從業人員“八不準”規定,打造“30天無理由退貨”誠信品牌,開展旅遊市場整治“鐵拳行動”,打好旅遊市場監管主動仗,為旅遊轉型升級完善法治環境。
著眼民生一業帶百業
文化和旅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一業帶百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民生改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意義尤為突出。
地處世界文化遺産紅河哈尼梯田核心區的哈尼族傳統村落阿者科村,通過實施元陽縣政府與中山大學合作開發的、以村民為主導的“阿者科計劃”旅遊發展模式,幾年來累計接待遊客超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170萬元,村民直接分紅約80萬元,戶均分紅達1.2萬元。
以民歌《快樂拉祜》走紅的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老達保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去年村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6萬元。
在雲南,和阿者科、老達保一樣通過鄉村旅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村子還有很多。
十年來,雲南實施文化旅遊扶貧項目5700多個,完成鄉村文化旅遊投資1032.4億元,創建省級旅遊扶貧示範縣9個、示範鄉鎮25個、示範村76個。文化旅遊業累計帶動80.85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佔全省脫貧人口的12.2%。
今年以來,雲南實施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三年行動,將申建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打造30個“雲南最美鄉愁旅遊地”、2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旅遊業遭受嚴重衝擊。雲南文旅業嚴格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在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和行業安全底線的同時,助企紓困出實招,推動文旅行業提振信心、企穩向好。
今年以來,全省共為涉旅行業減稅降費超15億元,100%退還旅行社品質保證金約2.5億元,發放促旅消費券約1.55億元,補助文旅企業新增流動資金貸款貼息約3000萬元,獎補100家旅行社、20家旅遊演藝企業紓困穩崗資金5550萬元,指導71家A級旅遊景區減免門票,爭取到地方政府專項債12.44億元支援文旅産業恢復發展。
今年1至7月,全省完成旅遊固定資産投資537億元,同比增長54.6%。接待遊客4.39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956.8億元,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3.2%、80.0%。7月單月實現歷史以來最高最快增長,接待遊客9925.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50.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0.3%、54.1%,恢復到2019年的138.6%、119.6%。
完善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文化和旅遊系統共完成111項改革任務。在全國率先出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短板三年行動計劃”,實現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縣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完成率100%。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51個、文化館149個、博物館149個、美術館9個、鄉鎮文化站1456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4652個。公共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中心)、博物館全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惠民演出活動連續12年開展,“戲曲進鄉村”“彩雲之南等你來”“夜間群眾文藝演出”等已成為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
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傳承層面,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由5300處增加到1470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0項,居全國第十二位;中國傳統村落708個,居全國第二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7項、代表性傳承人125人,傣族剪紙和藏族史詩《格薩爾》2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14個傳統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同時創建了85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命名了28個雲南省非遺保護傳承基地。
“文化潤滇”行動的深入實施,為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新創原創出百餘臺大型舞臺藝術作品,175個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支援,8人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話劇《桂梅老師》榮獲全國文華大獎,話劇《農民院士》等8個作品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花燈劇《山茶花紅》、滇劇《回家》等入選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話劇《搬家》獲第十四屆文華劇目獎,舞劇《幸福花山》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劇目獎,46個鄉鎮入選“中國文化藝術之鄉”。
組織舉辦了七彩雲南·文化周邊行、瀾湄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創作並支援《十面埋伏》《吳哥的微笑》等演藝節目赴海外演出,不斷拓展文化旅遊對外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朱海 王歡 儲東華 秦明豫)
來源:雲南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雲南:擦亮旅遊文化金字招牌 描繪“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