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從賣海鮮到賣海景 “四色巴鬥”遊客盈門

站在濕地觀光區看海天一色,點點白帆與海鳥相映成趣;漫步于墻面上繪著帆船、貝殼等圖案的精緻小樓房之間,感受當地村民的幸福生活;走進“巴鬥漁娘”餐廳吃一頓地道的海鮮大餐……秋日裏的巴鬥村風景如畫,濱海漁村的美好生活吸引遊客紛至遝來。

巴鬥村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弶港鎮,去年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成為近悅遠來的好去處。近年來,該村以鄉村旅遊為重要抓手,持續在鄉村振興中發力。

“洗腳上岸” 發展旅遊

“以前我們夫妻倆出海捕撈,靠天吃飯,雖然也能掙一些錢,但日子過得確實辛苦,而且年紀越來越大,有些體力活兒做不動了。兒女都在外地工作,不方便的地方越來越多。”在自己開的海鮮特産店內,53歲的巴鬥村村民陳娟一邊給空了的貨架補貨,一邊回憶著往日出海捕撈的日子。她説,自己去年開始經營這家店舖,專門銷售巴鬥村自産的小海鮮。得益於巴鬥村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遊客多的時候一天銷售額能達到3000元。相比以往,生活水準提高了,日子也輕鬆了不少。

在這個世世代代以漁為生的村子裏,不少村民都有著與陳娟相似的經歷。2010年前後,巴鬥村響應國家號召,減船轉産,引導漁民“洗腳上岸”,從靠海吃海向養海護海轉型。巴鬥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葉勇表示,減船轉産既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順應發展趨勢。他坦言,隨著老一輩漁民年齡漸長,大多數年輕人又不願意出海,傳統漁業已不再是巴鬥村的支柱産業,探索新型富民強村之路勢在必行。

2013年,巴鬥村成立了水産專業合作社,整合了2400畝灘塗,發展高涂養殖産業。該村漁業組120多戶居民全部入社,村裏統一發包,年收益達200多萬元,參股漁民每年分紅,形成帶民增收致富機制。2014年,巴鬥村涌現出一批農家樂、賓館。2020年,巴鬥村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在保持原有漁村特色的基礎上,完善配套設施、植入特色文化、發展旅遊産業,把閒置用房騰出來,因人制宜、因房制宜、因地制宜,讓更多村民參與到發展鄉村旅遊中,三水灘休閒旅遊度假村、漁民之家、老船長小屋等景點相繼建成,民宿、餐飲、巴鬥泉驛站等配套設施陸續投入使用。

葉勇表示,現在,養殖業和旅遊業已成為巴鬥村的主要産業。其中,鄉村旅遊的帶動作用逐漸凸顯,全村現有民宿15家、飯店22家。去年,巴鬥村已有超過30%的村民從事旅遊相關工作,旅遊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02萬元,佔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20%。

“四色巴鬥” 別樣精彩

從“賣海鮮”到“賣海景”,如何轉變?葉勇表示,巴鬥村位於世界自然遺産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核心區,西接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地理位置優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在2019年入選《世界遺産名錄》後,巴鬥村實現了從濱海漁村到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的華麗蝶變。

在此過程中,“四色巴鬥”這一獨特品牌逐步形成。葉勇介紹,“四色”即推進紅旅融合叫響紅色巴鬥、推進漁旅融合叫響藍色巴鬥、推進農旅融合叫響綠色巴鬥以及奔向共同富裕的金色巴鬥。

走進巴鬥村,記者見到“四色巴鬥”的元素融入了村子的每一個景點。老船長小屋曾是抗戰時期擁軍支前英雄“老船長”姜萬福的住所。如今,透過小屋內的陳列依然可以找到幾十年前的痕跡,這裡也成為遊客聆聽抗戰時期軍民魚水情、感悟紅色文化的好去處。置身三水灘休閒旅遊度假村,海的味道撲面而來,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弶港漁民號子講述著世代抱海的巴鬥漁民與海的故事。退養還濕的濕地保護區內,越來越多的野生麋鹿、珍稀鳥類聚集、棲息,形成了漁家唱晚與海鳥伴日落相映成趣的和諧景象,也印證著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巴鬥村的貫徹落實。

巴鬥村還將當地特色資源串聯成一條3公里長的旅遊觀光線,為遊客提供“看海潮、觀海鳥、嘗海鮮,住漁家、享漁趣、遊漁村”的一條龍服務。如今,全國各地趕來體驗“四色巴鬥”的遊客絡繹不絕,據統計,去年,巴鬥村接待遊客數量超過了15萬人次。

“巴鬥漁娘” 闖出品牌

蓬勃發展的鄉村旅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子返鄉創業。祁蘭芳是土生土長的巴鬥村人,202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她看到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便回村開辦了“巴鬥漁娘”飯店。在她看來,巴鬥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一定缺不了有特色的餐飲。她從早餐做起,推出了以貝類、蝦仁、蟹肉等為主料的“巴鬥三鮮包”,收穫了不少好評,打響了“巴鬥漁娘”的品牌。隨後,她又開啟直播,讓粉絲看到做包子的過程,不僅讓消費者吃得放心,也實現了引流。

餐飲生意好了,祁蘭芳又順勢把父母的房子改造成民宿,6間客房在節假日期間經常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她感慨地説:“如今的經營情況已經超出了最初的預期,更重要的是,現在做的是自己的品牌,能為家鄉發展出力,內心有了實實在在的成就感。”

“90後”姑娘陳姣姣原本在外從事行政工作,2019年底,她回到了巴鬥村,經過培訓後擔任起巴鬥村的講解員。陳姣姣告訴記者,回村最大的感受便是巴鬥村的旅遊業越來越好了。村裏成立了巴鬥漁鄉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和旅遊活動吸引遊客,這也是她決定留在家鄉工作的重要原因。而成為講解員,一方面是想儘自己的一份力,讓更多遊客了解、喜歡巴鬥村,同時找到歸屬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想以此為平臺,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邰子君

來源:中國旅遊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從賣海鮮到賣海景 “四色巴鬥”遊客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