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奮楫前行正風華 山鄉巨變譜新篇
十年華麗變遷,十載風雨耕耘。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原縣以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打造産業“聚寶盆”,栽下致富“搖錢樹”,山川由黃變綠,實現擺脫貧困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地區生産總值從37.411億元增至88.969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858億元增至2.38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4867元、4225元提高至29478元、11742元。
非凡十年,海原人民踏著新時代的節拍闊步邁上新征程。
城鄉面貌生巨變
秋季的海原縣南部山區金黃燦爛,依山而建的一座座村莊錯落有致,紅瓦白墻與層層梯田交相輝映,在秋日的陽光下靜謐且富有詩意。
曾經的海原縣因受地域限制,加之遭受大地震重創,城鄉面貌滿目瘡痍,基礎設施匱乏,曾是“苦瘠甲天下”的代表。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原縣搶抓歷史機遇,大力實施危窯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等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重大項目,城鄉面貌發生巨大改變。
城市面積由原來的8.8平方公里增加到14.5平方公里。以“兩軸五區”為總框架,形成“一環三縱四橫”的主幹路網體系,政府街以北區域為方格路網,以南區域為放射環狀加方格路網。多年來共計實施城市建設項目262個,總投資66.52億元。
72歲的海原縣居民田風林在房屋陳舊、衛生堪憂的棚戶區住了半個多世紀,去年入住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格蘭美景小區。“過去住平房時,一颳風垃圾到處飛,一下雨只能踩著巷道裏的稀泥出入。”田風林説,如今入住新小區,舒適的居住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便捷的購物網點,讓他幸福感滿滿。
海原縣持續聚焦民生,用實實在在的舉措,努力讓更多居民享受新生活。累計完成拆遷9101戶、徵地12582畝,共建成安置小區8個、10295套房,回遷安置9201套。建成商住小區10個,建築面積94萬平方米,棚改回購安置1969套,實現棚戶區群眾從“憂居”到“優居”的轉變。
海原縣下大力氣改善基礎設施,讓群眾生活更舒心。新建、改建市政道路59條、綠地10個、廣場3個,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4.98平方米,縣城綠化率達到38%;新建、擴建集中供熱站,建成第二污水處理廠;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小區33個,改造面積22.52萬平方米;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35%,宜居城市的美好願景正一步一個腳印變成現實。
通過農戶自建、企業助建、部門幫建、政府統建4種方式,海原縣累計投入資金9.7868億元,完成危窯危房改造43116戶,實現了農村D級危房全清零,群眾住房安全保障全覆蓋。打造美麗村莊和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48個,美麗集鎮8個。2022年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16個,已全部完工。危窯危房改造的紅利惠及千家萬戶,實現了農村群眾的“安居夢”。
産業致富助發展
牛舍內“哞哞”聲此起彼伏,添加飼料的機械隆隆緩行;實驗室內,液氮塔、冷凍儀等良種牛凍精試驗、生産設備緊張工作。走進南華山下的海原縣“牛王谷”——中國(寧夏)良種牛繁育中心,象徵該縣高端肉牛産業迭代升級的關鍵産業鏈正穩步運作。
海原縣以“基礎母牛銀行”模式,建立基礎母牛穩群擴繁、肉牛品種改良、飼草料生産加工、社會化服務等七大體系。以創建國家級高端肉牛養殖示範基地為目標,打造生態環保、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産業融合、優質高效的肉牛産業集群,努力實現“每人平均1頭牛,産值百億元”目標,推動高端肉牛全産業鏈發展。
截至目前,該縣肉牛飼養戶達到2.8萬戶,累計外調西門塔爾基礎母牛4.49萬頭。培育規模牛場、肉牛養殖合作社、家庭牛場265家,肉牛養殖示範村57個,建成飼草配送中心5個。2022年上半年,全縣肉牛存欄量14.61萬頭,興牛業、念牛經、發牛財,海原縣群眾依靠養牛走上致富路。
産業“活”起來,百姓才能富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原縣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産業,全力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産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牛、羊飼養量達到114萬頭(只),存欄66萬頭(只),牛羊存欄同比分別增長8.5%和11.7%。肉類總産量18614噸,同比增長8.2%;奶牛存欄9100頭,牛奶産量22069噸。
在保障主要農産品供給的同時,海原縣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14.02萬畝,並聚焦優勢特色産業,大力推進鄉村産業振興。
重點建設馬鈴薯“四位一體”標準化示範基地20萬畝,建成馬鈴薯脫毒種薯一級種繁育基地8000畝。建設新品種引進示範基地5200畝,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通過擴大産業生産規模,培育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和機械分選包裝合作社。開展馬鈴薯産品精深加工,把馬鈴薯生産、加工、分揀包裝和銷售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延長産業鏈條。
同時,累計發展農民合作社355家、家庭農場711家。培育各類農産品加工企業267家,創建區市級龍頭企業9家。推進“工廠+基地”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以五豐、亨通、大原祥為主的肉製品加工業,以瑞豐為主的澱粉加工業,以聖雪糧油為主的糧油加工業,以錦彩、藝桓為主的小雜糧加工業,以關橋專業香水梨合作社為主的香水梨梨汁系列産品等加工産業鏈,年加工總産值1.87億元。申報7個綠色食品品牌認證、4個有機轉換期認證、4個特質農産品認證。
基礎建設惠民生
機器運轉聲、鋼筋切割聲、敲擊安裝聲匯成一片……總投資7.1億元的海原縣西安供水工程建設正酣。該項目建成後,輸水壓力管道將經過3個鄉鎮24個行政村,發展灌溉面積12萬畝,受益群眾12564戶65140人,其中2000多戶是脫貧戶。
“我們都在盼這水呢。”關橋鄉馮灣村瓜農周虎有20多棟甜瓜大棚,今年收入十幾萬元。“我的瓜每年需要澆水六七次,地下水的水量不能滿足澆灌需要。以後用上西安供水工程的水,我們多少年的旱地就變成水澆地了,産量和收入能翻番。”
海原縣乾旱缺水,歷史上十年九旱。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原縣聚焦生態之源,做活“水”文章。過去十年,該縣共實施水利水保項目267項,落實水利建設資金37.19億元,是海原縣水利投資規模最大的十年。
先後完成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海原縣連通工程和受水區配水工程,西海固脫貧供水工程(甘城支線),三河、七營等鄉鎮農村飲水安全資訊化試點項目,寧夏農村苦鹹水改水項目海原縣水源連通工程(樹臺片區),2016年至2020年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2021年農村供水配水管網改造工程等49項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99.3%,集中供水率達99.6%,確保群眾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在偏遠地區修一段公路,就能為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如今,驅車行駛在海原山川,即使進入山重水復的南部深山,平坦的柏油馬路或水泥硬化路也都直通村民家門口。
十年來,海原縣交通運輸業大踏步前進。通過國道344線、黑海高速、海同高速等國省道、鄉村道及高速公路的建設,實現交通基礎設施由“補欠賬”到促發展的重大轉變。全縣通車公路達到890條3511.308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55.05公里。實現全縣17個鄉鎮、148個行政村通公路和硬化路全覆蓋,打通了群眾脫貧致富小康路。
全縣發展客運企業6家,營運客車624輛,其中班線客車206輛、城市公交車61輛、出租汽車357輛,共有從業人員708人。開通長途及農村客運線路112條、城市公交線路13條,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連接所有行政村的城鄉公交客運網路,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100%。有貨運企業84家,登記在冊貨運個體戶6589戶,在冊貨車10095輛,註冊貨運駕駛員21735名。形成轄區順通、全區暢通、區外融通、全國連通的現代化交通路網體系。公路網路等級、覆蓋面、通達深度、群眾出行方便程度均得到明顯提升。
文教衛生上臺階
衛生健康是廣大群眾的共同追求。海原縣始終把群眾健康擺在重要位置,構建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不斷提高全社會衛生健康供給品質和服務水準,為維護群眾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十年來,海原縣爭取利用各類項目資金,對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進行改造和新建。先後完成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遷建項目,建成關橋、紅羊、李俊等19個鄉鎮衛生院,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157所。為全縣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配備醫療設備3700余臺(件),配備交通工具和救護車輛52輛,使全縣醫療衛生基礎硬體設施水準得到大幅提高。
截至目前,該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0家,縣、鄉兩級醫療機構設有病床1504張。縣、鄉兩級衛生機構有醫療衛生人員1709人,村醫288人,初步形成了多元化辦醫的格局,使群眾身體健康更有保障。
雖然地處大山深處,但關莊鄉窯兒村的文化廣場上,每天早晚村民們都會踏著歡快的音樂節拍跳廣場舞。這是該縣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帶來的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原縣整合資金2125萬元,重點建設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項目,配備各類文化活動設備器材。同時,財政撥付2500萬元配套資金,用於85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剩餘47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按照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鄉村大舞臺、一個圖書閱覽室、一套文化器材等“七個一”標準,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50個,實現所有村全覆蓋。通過培育群眾文化服務品牌、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挖掘鄉土文化能人藝人、免費送戲下鄉等活動,使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實現從貧瘠稀少到琳瑯滿目的轉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來,海原縣統籌做好教育改革發展各項工作,補齊教育短板,提質增效成果顯著,推進基礎教育向優質均衡發展,奮力書寫人民滿意的“教育答卷”。
2012年以來,海原縣累計投資17.2億元,實施“校安工程”“初中工程”“全面改薄”等項目。新建中小學10所,增加學位21600個;幼兒園70所,增加學位11220個。建設運動場47個,教師週轉宿舍1088套,改造農村中小學供暖面積27.6萬平方米。配備單人課桌凳88600套、高低床11810套,電腦11800台、電視一體機2868套,圖書112.5萬冊及理化生等實驗器材設備等。全面實現學校寬頻接入,網路覆蓋所有班級、辦公室和主要功能教室等場所,校園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海原縣基礎教育徹底解決了學生“有學上”問題,教育公平實現新跨越,向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願望邁進。
山川變綠生態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原縣奮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立足生態環境脆弱、人居環境品質較差的現狀,依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中央財政造林補貼試點工程和自治區級南華山水源涵養林工程、生態重點縣建設等工程,全縣累計完成造林100余萬畝。截至目前,全縣森林面積達到82.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0.98%,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65.7%。
晚飯後,海原縣城居民喜歡到城南的牌路山森林公園散步。百合花海、海棠園、書軸簡介、木棧道、眺望臺、聽雨軒、海棠大道等亮點,吸引人們不時駐足觀賞留影。生態建設的園林之美,為牌路山森林公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13年以來,海原縣首次打造市民休閒、健身的現代化城市公園。歷時9年時間,先後投入8000余萬元對牌路山森林公園進行綜合提升改造。新增改造提升林地面積3000余畝,牌路山森林公園林地面積拓展至11000余畝,成為縣城重要的生態屏障。
海原縣在曹洼鄉柴溝門移民遷出區和荒山荒地荒灘造林7538畝,種植雲杉、油松、河北楊、火炬等鄉土樹種40余萬株,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品質。
海原縣立足“三山一河七流域”空間佈局,結合降雨量分佈,將全縣劃分為北部荒漠草原生態修復區、中部灌草生態修復區、南部喬灌水源涵養生態修復區,為科學實施造林綠化構建了空間格局。造林前期,聘請區內專家組對造林地塊進行實地踏勘,因地制宜選擇樹種。將鄉村綠化及庭院經濟林補植補造苗木採購許可權下放至鄉鎮,有效解決因氣候、土壤等條件與樹種不相容造成的苗木成活率低等問題。加大對縣城、鄉村、主幹道路、機關單位、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內歷年綠化樹木撫育管護力度,確保栽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通過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海原縣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林地總量不斷擴大,土壤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萬畝,增加蓄水300萬噸以上。鄉村綠化覆蓋率達到38%,生態氣候明顯變好,近三十年,年均降雨量330毫米,近十年達到400毫米,部分地區達到600毫米,生態系統實現良性迴圈,有效改善了“十年九旱”的縣情,使農業産業得到快速發展,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得到提升。
民族團結花盛開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原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總目標,圍繞“同心同創民族團結示範縣、共建共用和諧發展新海原”創建主題,廣泛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全力打造“花兒海原一家親·團結奮鬥共圓夢”品牌。目前,成功創建國家級示範單位2個、模範集體3個,自治區級示範單位32個,中衛市級示範單位74個,海原縣級示範單位234個。2022年1月,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海原縣黎明社區耙子屲村村民田風艷心靈手巧,通過視頻自學掌握了製作手工花卉的好手藝,並開辦了手工花坊。通過網路平臺打開銷路後,她積極教授周邊各族婦女製作手工花卉,帶動她們共同致富。
海原縣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創建全過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深化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弘揚民族團結主旋律,傳遞民族團結正能量。在村鎮開展“結對子”共建、“心連心 一家親”等聯誼活動,在社區開展“社區鄰里節”等活動。在家庭開展“五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一步融入百姓生活中,打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建、共用的良好環境。
在曹洼鄉脫烈、史店鄉田拐等40個村培樹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共同致富、共同發展的典型,打造“文明鄉村”創建品牌;在樹臺九年一貫制學校、海原高級中學等80所學校培樹師生互尊互學、包容友善的典型,打造“民族團結手牽手”育苗品牌;在稅務局、黎明社區等機關單位培樹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解決實際困難的典型,打造“我為基層送服務”能力提升品牌;在宗教場所培樹愛國守法、團結和諧的典型,開展國旗、憲法和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五進”宗教場所活動,打造“和諧寺觀教堂”品牌,引導各族群眾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正行正信、維護民族團結。
海原縣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黨的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會治理、民風建設有機融合。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基層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考核,著力打造“創建+黨建”示範品牌。把一些致富能手和有威信、群眾基礎好的優秀分子吸納進黨組織或培養為村幹部,積極引導他們爭當民族團結和發展經濟的標兵。培養選拔村級後備幹部423人,培育致富帶頭人661人,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達到81.81%、73.33%。
以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為抓手,建成美麗集鎮6個、美麗村莊23個。組織開展“鄰里守望一家親”、民族歌曲大家唱、共慶各民族傳統佳節等活動。各族群眾在共同學習、共同娛樂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友愛的社會氛圍愈加濃郁。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海原:奮楫前行正風華 山鄉巨變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