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涌動著“五彩斑斕”的律動
金秋十月,井字格的莊稼地裏茂密的谷穗迎著風輕輕搖蕩。足足有成年人個頭大的穗桿和麥穗上凝結出的飽滿穗粒,紅的、綠的、紫的、黑的,霎時間,整個田疇間都被這錦緞似的五彩斑斕所瀰漫。
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裏溝鎮西莊村,村裏的藜麥種植大戶馬順財正忙著張羅地裏藜麥收割的活計。粒粒飽滿的穗粒沿著車鬥撒落,看到這好光景,老馬喜笑顏開。10月16日上午,聆聽完黨的二十大報告,馬順財下午便走到田間地頭,把這份喜悅轉化為幹事的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過去的幾年時間,我從一個農民變成了一個企業負責人,生活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馬順財激動地説,接下來,要擼起袖子加油幹,按照黨的二十大給咱們謀劃的新未來,可要使把勁呢!
“黨的好政策,
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10月16日上午9時30分,在烏蘭縣希裏溝鎮西莊村的村委會會議室門外,西莊村的40余名黨員幹部群眾有序進行掃碼、登記、量體溫後,靜靜地守候在電視機前,期盼著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上午10時,伴隨著雄壯的國歌,大會隆重開幕。在座的村民們紛紛起立鼓掌,表達對盛會的激動和喜悅之情。
電視裏,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振奮人心;電視機前,大家認真聆聽報告中的每一句話。“好啊、好啊,實在是好!”72歲老黨員董武基心情十分激動,他説:“這些年的變化我們都看在眼裏,有了黨的好政策才有我們的好生活啊!”
激動的淚水噙滿眼眶,老黨員臉上洋溢著激動與幸福。
“現在村裏樹林帶多了、道路硬化了、垃圾分類了、廁所改造了,村容村貌更靚更美了,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了。”村民梁平一家世居在這裡,説起村裏發生的變化,他第一個豎起大拇指,連連感謝黨的好政策。
寬敞的道路,整齊的房屋,人們坐在廣場上,共用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喜悅,暢聊著現如今的美好生活……如今的西莊村正如梁平所説,村裏村外靚麗一新,基礎設施完善齊全,如同一幅和諧美麗的鄉村畫卷撲面而來。
走進村民馬佔全家中,此時他正和家裏人坐在電視機前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直播,只見家裏百餘平方米的屋子乾淨整潔,陽臺上擺放著各類花卉、盆栽,整個屋子洋溢著喜悅和幸福。
“我們村在城鄉接合部,過去衛生環境差不説,大家還常常抱怨沒有賺錢的門路。現在你看看,不僅村裏的環境變好了,咱們村也有了自己的産業,家家戶戶都有事幹。”馬佔全説:“總書記作的二十大報告非常振奮人心,因為句句都是和我們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讓我們對今後的生活更有信心。”
“黨的好政策,
給我們創造了更廣闊的天地!”
西莊村有553戶1678人,雖然有臨近縣城的優勢,但每人平均耕地面積不足3畝(0.2公頃),加之沒有草場,村民大多以小麥種植、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産業發展一直是村裏“頭疼”的難事。
2013年,烏蘭縣引進了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逐漸培育形成藜麥種植、育種、加工、研發、銷售“一條龍”産業鏈,通過優化農業産業結構,輻射帶動當地産業發展,昔日裏“零産業”的困境迎刃而解。
幾年來,烏蘭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大力培育特色農牧産業,不斷調整優化産業佈局,拓寬産業發展路徑,加快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産品高品質發展,農牧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政策的指引,項目的落地,讓這裡的農牧民群眾生活日新月異。數年前,馬順財還只是種著幾畝小麥,一年到頭只夠溫飽的普通農戶,得益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他不僅承包流轉了73公頃耕地種植藜麥、小麥等農作物,而且開辦的藜麥餅乾加工廠給他帶來每年近400萬元的收入。
“過去,沒條件、沒機會,只能種點莊稼糊口。現在不一樣,有黨的好政策,有政府的搭臺牽線,村民有致富增收的渠道有很多!”馬順財由衷地説,如今,他們村裏的村民,開飯館的開飯館、種枸杞的種枸杞,還有開辦農家樂,枸杞採摘務工的,牛羊養殖的,五花八門。
藜麥、枸杞種植、土地流轉、商鋪出租、牛羊養殖……短短幾年,西莊村的産業發展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剛開始的村集體經濟為“零”,到現在每年將近有12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産業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闊。
在西莊村的種植地裏,種植戶耿慶忠説道:“這些年靠著種植藜麥,我們家住進了新房子,每年還有穩定的收入,現在全家的收入都靠種藜麥了。”
“黨的好政策,
讓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
10月17日上午,就在黨的二十大隆重開幕的第二天,身為西莊村黨支部書記的馬曉平緊忙趕到烏蘭縣城附近的一處空地,心裏似乎是盤算著什麼。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並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這些年我們種藜麥、搞産業、強基礎,黨的好政策指引著我們邁開腳步,走出了一條産業振興路。”西莊村黨支部書記馬曉平説,聆聽了二十大報告後倍感振奮,信心十足,身為基層黨員幹部,更要在這個關鍵時刻帶頭衝鋒,奮進新征程,讓村裏的産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從當年我們村確立為全縣首個藜麥種植試點村,到後來公司提供種子、技術員帶領村民搞藜麥産業,我們村的發展格局被一下子打開了。”馬曉平介紹説,藜麥當年每公斤20元左右的收購價格,讓首批種植戶嘗到了甜頭,許多村民的想法也因此慢慢改變。
“烏蘭縣于2013年引進藜麥試驗種植以來,經過兩年的試種獲得成功,藜麥這一産業早已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法寶’。”説話間馬曉平顯得信心十足。
村民馬連忠的想法就是那時起發生了變化,他將自己僅有的3畝(0.2公頃)地全部流轉種植藜麥,每年有1500多元的租金收入不説,自己也解放了雙手,可以做更多的事。“如果當年村裏不種藜麥,我可能還在家種地呢。”如今,馬連忠已經在重慶開了3家飯館,每年將近40萬元的收入讓他感嘆黨的政策讓自己有了一個嶄新的人生。
“我們村的藜麥産業已經初具規模,現在我們要向更深層次的産業發展道路邁進。”説到這裡馬曉平給我們算了筆賬。他説:“目前,村裏的藜麥種植這塊基本已經飽和,所以要想村民增收,要從精深加工這方面著手。接下來,我們打算在這裡建個冷鏈加工生産廠,讓産品走得更遠!”
如今,西莊村“五彩斑斕”的藜麥産業伴隨著鄉村振興涌動著律動,而這只是烏蘭縣藜麥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年,烏蘭縣全縣藜麥種植面積80公頃,總産量預計達30.1萬公斤,産值預計達到301萬元。在一片回蕩著歡聲笑語的田野上,大家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本報記者 蘇 烽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大地涌動著“五彩斑斕”的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