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守護綠水青山 繪就美麗銀川高品質發展新畫卷

百里生態長廊、萬頃碧波濕地……賞心悅目的處處美景,賦予了銀川不是江南卻勝似江南的水鄉景致和“塞上明珠”的美譽,繪就美麗銀川高品質發展新畫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銀川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擔當首府責任,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示範市建設,積極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全民實踐體系,紮實推進中央、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補齊高品質發展的生態環境短板,東熱西送集中供熱工程成效明顯,西線供水工程銀川片區建成投運,濱河水系濕地擴整連通工程發揮作用,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率先以立法形式設立“銀川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主題宣傳實踐月”,西夏區鎮北堡鎮成功入選國家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示範市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先後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國家第一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2020年中國藍天百強城市榜首等稱號。

綠色發展制度為先 在建立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上見到新氣象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近年來,銀川市持續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完善的生態保護制度體系,先後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政府常務會、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會等各類會議120余次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出臺《銀川市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銀川市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責任暫行規定》《銀川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方案》等制度方案,成立銀川市生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銀川市藍天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市級議事協調機構,主要領導多次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批示,督查督辦,著力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堵點、難點、痛點問題,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抓總,四套領導班子齊抓共管,各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時,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力度,2012年以來,銀川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先後投入專項資金237億元。

一系列政策、一條條措施、一項項“過硬”的考核辦法,為銀川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保障。

2021年,銀川市率先在全國以人大立法形式將每年6月設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主題宣傳實踐月”,2022年舉辦首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主題宣傳實踐月活動”啟動儀式,面向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招募生態環境保護志願服務者,攜手沿黃其他八省區城市發佈共同保護黃河倡議書。全市近190萬人直接和間接參與主題宣傳實踐活動,黨員和師生參與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95%,生態文明建設的群眾基礎不斷厚植,全民參與、全民保護的“大環保”格局初步構建。

堅持問題導向,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紮實推進。

銀川市全力以赴抓環保督察整改,補齊生態環境短板。2016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轉交的205件信訪投訴件,反饋的24項任務已全部整改銷號;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水環境問題專項督察轉交的616件信訪投訴件,反饋的26項任務已全部整改銷號;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正在有序推進。同時,銀川市深化監察執法,探索實行生態環境交叉式、點穴式等執法新模式,環境監管能力得到穩步提升,始終堅持監管與服務相結合,累計辦理群眾環境信訪投訴約2.84萬件。

污染治理民生為本 在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上取得新進步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銀川市始終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

為讓天更藍,銀川市大力推進藍天保衛戰,讓老百姓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享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建成寧夏首個大氣超級監測站、8套固定式尾氣遙測設備和大氣污染“熱點網格”智慧監管平臺,率先完成功能區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和更新聲環境功能區劃建設,大氣環境品質持續改善。與2013年相比,2021年全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從252天增加至307天,輕度污染及以上天數從113天減少至58天,達標率從69%上升至84.1%。

——強化“四治一禁”,實施“東熱西送”集中供熱工程,基本形成了以熱電聯産集中供熱為主、天然氣供熱為輔的清潔、高效、集約供熱新格局;11家火電行業企業(含自備電廠)鍋爐廢氣污染物排放均達到超低排放標準,10家水泥行業企業廢氣污染物排放均達到特別排放限值標準,2家水泥熟料生産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持續開展“以克論凈”工作模式,全市機械化清掃率達95%,建設智慧渣土管控平臺,568輛渣土運輸車輛完成GPS接入;加快老舊車輛淘汰和油品品質升級,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78條汽柴油車輛檢測線車輛年檢合格率99.48%,建立立體巡查體系,對焚燒現象進行動態監控,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火點,第一時間督辦整改。

為讓水更清,銀川市全力打響碧水保衛戰,描繪一幅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好畫卷。

——堅持“五水同治”,河(湖)長制實現全覆蓋,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飲用水源替代工程、入黃排水溝綜合治理、人工濕地建設等系統治理措施,水環境品質顯著改善。黃河銀川段連續五年穩定保持Ⅱ類水質,地表水國控、區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完善。科學編制《銀川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及水安全保障等34個專項規劃;出臺銀川市“三線一單”,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劃分58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全面取締封堵沿線非法排污口;16座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實施入黃排水溝水環境治理、人工濕地建設、重點河湖水生態修復提升等一批重點項目。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顯著。對9條共30.5公里城市黑臭水體實施綜合整治,新建污水管網28公里,改造修復管網23公里,水體基本實現不黑不臭,公眾滿意度達90%以上;投資6.41億元,實施東西線24.098公里清污分流工程,將污水處理廠尾水“潔凈”地送入河道,避免多重污染造成水體黑臭,城市建成區水環境的改善,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率先在全區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範圍,啟動建設銀川都市圈西線供水戰略性工程,完成23個“千噸萬人”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工業水污染控制不斷鞏固深化,16座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2021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再生水回用率達到25%。

——流域協同治理保護機制日趨完善,會同沿黃其他八省區省會城市簽訂《黃河流域環境權益類要素交易友好合作框架協議》,建立銀川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大項目動態儲備庫,謀劃實施重大項目192個。與石嘴山市、吳忠市簽訂區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黃河銀川段上下游水污染風險防範與應急響應能力逐步提升。

為讓土地更潔凈,持續打好凈土保衛戰,全域提升生態環境品質,讓百姓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10年來,銀川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持續穩定達到3個100%。地下水環境品質總體保持穩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穩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圓滿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現了群眾“吃得安心、住得放心”總目標。

——通過大力開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等舉措,銀川市建立起農用地土壤環境品質基礎數據庫。實現農用殘膜回收率達8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86%,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3%,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75%,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

——耕地土壤環境品質全部劃定,無受污染耕地,且耕地土壤全部劃分為優先保護區,採用優先保護類措施;嚴格審查建設項目用地,開展疑似污染地塊篩查,實時更新疑似污染地塊名單,建設用地環境安全得到保障;持續開展涉重金屬等行業污染土壤風險排查整治、廢棄化學品處置企業和涉危險廢物企業環境安全大檢查,逐年調整、確定並公佈銀川市土壤生態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錄,土壤環境監管能力顯著提升。

深化改革創新為要 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展現新作為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推動綠色發展,制度改革是動力,機制創新是保證。

銀川市堅持改革創新,優化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形成與生態環境治理任務、治理需求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率先在全區建成功能區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建成涵蓋銀川市三區文化教育、道路交通、公園、居民住宅等主要聲功能區的15個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實現功能區噪聲、氣象和車流量數據的24小時採集傳輸,在9個站點安裝LED顯示屏,實時顯示功能區噪聲數據。項目的建設,對全區統籌規劃功能區噪聲監測系統起到了引領作用,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示範市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率先在全區建成大氣超級站。2017年,率先在全區建成銀川市大氣超級監測站,與現有13個環境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點共同構成覆蓋銀川市區及周邊的空氣品質監測網,初步形成“天地空”一體化大氣綜合監測網路。大氣超級站的建設使銀川市從單一的常規空氣品質監測轉變為集業務、研究于一體的多層次綜合立體監測,為銀川市及周邊地區未來大氣污染防治的方向與重點提供決策支援。

——率先在全區完成首筆排污權和碳排放權交易。2021年11月29日,全區排污權二級市場交易“第一單”落地銀川,截至目前,銀川市共開展排污權交易80筆,交易數量位列全區第一,佔比58%,共交易二氧化硫11.926噸、氮氧化物39.275噸、化學需氧量24.505噸、氨氮6.4508噸,成交總額177.348萬元。成立“雙碳”研究中心,建立“揭榜挂帥”機制,全市碳排放權配額(CEA)共成交15筆,累計成交量220.04萬噸,累計成交額93045萬元。

——率先在五市及寧東地區通過環境空氣中116種揮發性氣體資質認可。揮發性有機物(VOCs)作為臭氧産生的重要前體物之一,提升其監測能力對穩步推進臭氧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5月,銀川市在全區首次啟動VOCs手工監測工作,2022年6月環境空氣和廢氣116種VOCs資質擴項通過評審,為繼續強化VOCs組分精準控制、提升臭氧生成機理研判能力、助力打贏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加全面的技術支撐。

——建成濱河水系截污凈化濕地擴整連通工程。完成6條重點入黃排水溝人工濕地建設,建成1萬畝水域的濱河水系濕地擴整連通工程,利用現有濱河大道東側8223畝水域,連通52.6公里10785畝水域,河道的連通疏浚增加了水體流程和流量,配以科學種植、養殖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菌類、藻類等形成的完整濕地生態凈化系統,有效恢復了黃河灘地生物多樣性,黃河銀川段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標準,濱河生態廊道綠化水準得到有效提升。

——建成“東熱西送”集中供熱工程。“東熱西送”集中供熱一期和二期工程總投資68億余元,一期工程替代城區燃煤鍋爐103台1752蒸噸,減少城區燃煤量13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2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2萬噸,減少煙塵排放3.5萬噸;二期工程替代城區燃煤鍋爐3台60蒸噸,燃氣鍋爐65台282.5蒸噸,減少燃煤消耗28.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0.84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0.08萬噸、減少煙塵排放0.32萬噸、減少粉煤灰排放0.42萬噸、減少爐渣排放3.99萬噸,結束了銀川市長期分散燃煤供暖的歷史,推動全市環境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肩負新使命,闊步新征程。

銀川市將繼續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迭代升級,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加強全鏈條防控、全形態治理、全地域保護,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無廢城市”,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貢獻力量。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守護綠水青山 繪就美麗銀川高品質發展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