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10年來寧夏公共文化事業打造惠澤百姓的民心工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紮根這方文化沃土,近年來,寧夏一路踏歌而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一個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劇院、圖書館在群眾的歡呼聲中落成。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不斷深化,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效能不斷提升。一場場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送戲下鄉演出在喝彩聲中落幕……

在塞上大地走走看看,文化設施網路覆蓋城鄉,群眾性文化活動如火如荼,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帶來的實惠,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2022年8月25日,“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第十九屆群星獎廣場舞決賽在銀川市覽山劇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4支展演隊伍歡聚一堂、以“舞”會友,共同謳歌新時代、歌唱美好新生活。決賽中,由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推薦的2個廣場舞作品參加了展演。其中,《塞上兒女心向黨》一舉奪得我國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以保障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權益為目標,以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法治化為方向,以公共文化領域改革創新為動力,全區上下加快構建保基本、促公平、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探索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路子。可以説,這10年,群眾身邊的公共文化設施越來越多、服務越來越好,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2018年9月20日,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群眾文藝表演在寧夏賀蘭山體育場舉行。文藝表演以“塞上兒女心向黨 同心共築中國夢”為主題,近1個小時的群眾文藝表演發動高校、中小學校、各地群眾文藝演員、志願者近8000人,匯集了寧夏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新創藝術成果和群眾精神面貌。

10年來,寧夏始終把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放在首要位置,發揮群眾文藝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圍繞重大時間節點、重大主題,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先後舉辦了“永遠跟黨走 幸福生活舞起來”等3屆全區廣場舞大賽,6屆“歡樂寧夏”全區群眾文藝會演以及4屆“勞動者之歌”合唱比賽等重大活動,進一步營造了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和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良好氛圍。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盛典上,突顯寧夏自然風光、文化特色等主題元素的寧夏彩車精彩亮相,受到萬眾矚目,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寧夏形象。圍繞鄉村振興、全面小康主題,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組織各地創排了一批反映脫貧攻堅偉大成就、鄉村山川巨變、人民幸福生活的作品,舉辦“農民豐收節”系列文化活動、專題文藝演出、秦腔精品展演、書畫攝影作品展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凝聚了全區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力量。

持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覆蓋城鄉

補齊設施短板,舊貌換新顏。2021年9月,固原圖書館正式開放運作,一舉填補了固原市沒有市級圖書館的空白。該館擁有傳統紙質文獻資源13萬餘冊、數字圖書資源20TB(20余萬冊),設置固定閱讀坐席1000個,每週開放時間超過56個小時,設有數字化體驗區、文學歷史圖書閱覽區、綜合圖書閱覽區、綜合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開放後,一度出現“一座難求”的狀況,固原圖書館也成為廣大市民心之所向的“打卡地”。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10年來,寧夏堅持補短板、強基礎,先後新建改建市、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22個,固原市、中衛市、西夏區、大武口區、紅寺堡區等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場館實現了“從無到有”,正在向“從有到好”目標邁進。可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從原來的5—6項普遍擴展到10項以上,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建成標準化鄉鎮綜合文化站136個,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271個,實施川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功能提升790個。

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人民劇院等自治區級公共文化場館6個。銀川文化藝術博覽中心建成投入使用,銀川市圖書館項目正在推進,形成文化“新地標”和市民“新熱點”。固原市“兩館”已建成開放運作,其他各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基本健全。除沙坡頭區外,其他21個縣區全部建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193個,設置率100%,達標率98.9%。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765個,覆蓋率98.9%。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的建立,擴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為保障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權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積極引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升級

美好生活離不開文化滋養。盛夏傍晚,“清涼寧夏”廣場文化活動在銀川光明廣場精彩上演,一曲曲歡快的歌舞、獨具特色的寧夏花兒小曲、令人捧腹的相聲小品,為消夏的市民帶來一絲清涼,帶來一片歡樂。

如何激發群眾“我的文化,我唱主角”的熱情?10年來,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堅持重心下移,鼓勵各地發揮各自優勢和工作主動性,持續開展“文化走親 歡樂有約——文化志願服務進社區”“送歡樂走訪基層”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每年元旦春節期間,組織舉辦“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全區社火大賽、“三下鄉”集中服務等10大類300余項文化活動,惠及群眾300多萬人次。引導全區開展廣場文化演出活動,“清涼寧夏”廣場文化活動自2002年起創辦十幾年來,“沒有圍墻的劇場”深入人心,示範帶動全區年均舉辦廣場文化活動1500場以上,形成特色品牌文化廣場活動30多個,參演人員20多萬人次,觀眾400多萬人次,全區形成了“群眾文化天天有、廣場文化周周有、節慶文化月月有、大型文化年年有”的局面。

此外,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還組織開展“文藝輕騎兵”基層巡演,創新採用“1+4”模式(一場精彩文藝演出,現場擺放主題宣傳展板,向群眾發放《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法律宣傳手冊,精選非遺剪紙創意大賽獲獎作品現場展示,配送數字文化設備等),深入基層巡演20余場。面向基層“種文化”,組織專業人員給基層送劇本,選派導演指導創排,創作的劇本念給群眾聽,反覆聽取群眾意見。下派輔導員包片抓點,指導村文化服務中心、民間文藝團隊(自樂班)和農民文化大院拓展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準。全區現有農民文化大院580多個,民間文藝團隊1000多支,活躍在城鄉各地,成為繁榮群眾文化、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

著力探索公共文化領域改革創新

新時代孕育新理念,改革創新激發新活力。銀川寶湖公園金鳳“悅書房”依湖而建,環境清新優雅,建築面積270多平方米,配置圖書1.8萬冊、電子瀑布流2個、有聲閱讀墻1個,可滿足不同年齡段讀者需求,所有書房全面覆蓋Wi-Fi,市民可以手機掃碼實現“網際網路+閱讀”,為市民打造了一個讀書、學習、交流、休閒等“一站式”閱讀空間。

10年來,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大力推進公共文化領域重點改革任務。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先後成功創建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國家示範區創建地市級覆蓋率達到80%,在全國處於領先水準。發佈《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性目錄》,公益性文化體育産品創作與傳播等5大類38個項目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以項目補貼、政府採購等方式促進承接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全區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全部開展了總分館制建設,在鄉鎮、村和社區等地建成圖書館分館176個、文化館分館171個,建成城市書房、城市閱讀島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26個。推進公共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已有寧夏圖書館、寧夏博物館、固原博物館等17家單位完成組建理事會改革。

展望未來,全區各級文旅部門將主動適應新時代對公共文化服務提出的新要求,強化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模式、完善管理機制,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和水準。按照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打造文化興盛沃土”提出的工作目標,不斷繁榮城鄉文化事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市縣區公共文化服務雲平臺建設,加快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品質化發展,讓老百姓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10年來寧夏公共文化事業打造惠澤百姓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