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區塊鏈如何助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近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以下簡稱“綜研院”)發佈的《數“鏈”大灣區——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提出,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加速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支撐實體經濟跨越和賦能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有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步入2.0新時代。
破:大灣區“建圈入群”走向“一體化”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和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肩負著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踐行“一國兩制”戰略方針的重要使命與任務。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具有構建制度型開放“先行示範”、國內外雙迴圈“重大樞紐”、統一大市場“標桿典範”的重要價值。
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大灣區融合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形成良好的市場基礎和産業協作支撐,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也有諸多突破。
伴隨著大灣區“9+2”城市間經濟發展更加互補互促、生活交往日益頻繁密切,通道聯通、制度趨同等傳統的一體化發展思路難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大灣區內仍面臨人、貨、資金流通不暢,數據要素難以跨境、跨域使用等現實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呈現“一國兩制三法域”格局,巨大的經濟和人口規模、複雜的産業體系,客觀上要求其必須更加積極主動探索制度性開放,破除對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阻礙和行政、法律、政策等制度性壁壘,進而形成統一有序、公平競爭的灣區大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蘊含了廣闊的制度創新空間、豐富的科技應用場景,以及各種利益主體和生産要素按需所聚的無限可能,“一國兩制三法域”制度特色完全可以轉化為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重大制度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覆蓋“9+2”城市群,包括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和香港、澳門,總面積5.59萬平方公里,其中香港、深圳、廣州長期排名全球城市前列。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當前,“深莞惠”“廣佛肇”“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多中心組團發展勢頭迅猛,更大範圍的創新策源、更強力度的經濟共振,孕育了更加活躍的投資興業和幹事創業。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國宏接受《絲路文明》採訪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國宏告訴《絲路文明》,粵港澳大灣區開啟建設以來,正在發生功能定位、創新發展、産業佈局、協同發展和都市空間的重大轉變。大灣區一體化發展1.0時代的硬體對接、前店後廠、梯度分工等淺層融合訴求,正在被2.0時代制度相容、經濟相生、社會相通等深度融合訴求取代。
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快在大灣區眾多場景中探索應用,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區塊鏈電子發票等一批創新項目引領全國風潮;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眾銀行”)等一批粵港澳大灣區優秀企業或機構前瞻性佈局了以區塊鏈為代表的眾多前沿科技,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可信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國産開源創新生態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創新實踐,正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步入2.0的新時代。
立:搭平臺 區塊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重要特徵,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灣區的制度差異。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市場開放、需求多元、人才集聚等優勢,以區塊鏈為代表的前沿科技領域創新活躍、成果豐碩、生態化發展態勢已定,成為國內外區塊鏈發展的新高地,孕育著區塊鏈和數字經濟強勁的發展脈動和更大的發展未來。
2021年我國區塊鏈發明專利區域分佈統計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對區塊鏈政策支援力度大,2021年區塊鏈相關政策達106部;全年有3282件與區塊鏈相關的發明專利申請,佔全國總數的31%;大灣區區塊鏈創新創業活躍、應用場景豐富,“人才磁石”效應顯現。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眾多科技創新的試驗田。對此,劉國宏説,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應用成果已經十分豐富,區塊鏈備案項目數量位於全國前列、一批區塊鏈領先企業正在涌現,不僅能有效解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制度差異導致的人、貨、資金流通不暢,更助力數據要素的跨境、跨域使用。他認為,區塊鏈等新技術應在大灣區積極開拓應用場景,並提倡具有領先技術的企業開放開源,營造良好生態。
粵港澳大灣區“灣區金融科技人才鏈”、微眾銀行金融機構間對賬平臺、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港口物流及貿易便利化區塊鏈平臺等一批具有開創性、引領性的項目實施,利用區塊鏈作為可信基礎設施作用,支援大灣區人才、資本、數據、商品等要素資源高效流轉或應用,減少了數據重復收集、資訊反覆核驗等傳統規則框架下的制度性成本。
例如,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在不突破數據跨境傳輸規則前提下,基於個人資訊的可攜權,使粵澳兩地相關機構既不直接傳輸數據,也不參與交換用戶數據,利用區塊鏈技術對個人資訊加以校驗,促進了重要數據要素的高效利用,降低經濟、時間與機會等領域的成本。
粵港澳大灣區的多元制度環境、豐富經濟業態和活躍創新創業,對公共服務、社會事務等領域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前海、南沙、橫琴等特殊開發區域開發開放強調了“共建共用”的理念和機制。
同時,區塊鏈的一個作用是存證和溯源,不可篡改並可以溯源,這個功能決定了其可以是數字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為基礎設施,區塊鏈第一要開源,第二源代碼要做形式化的驗證。另外,區塊鏈要縱向打通,要有一些重要的應用反饋給這些基礎設施,從而加強基礎設施的不斷的迭代,讓這個基礎設施做得更加清晰。
從事關社會民生的教育、醫療、交通、稅務等領域智慧治理,到關乎社會穩定的食品安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等監督監管,粵港澳大灣區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打破“數據孤島”約束,提高協作效率,提升協同精準性、敏捷性,服務社會治理創新變革。
融:齊步走 打造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區塊鏈技術就像一塊基石,構建起數字龐大帝國的信任底色,為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三大領域賦能,打造出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世界級灣區的差異化特色。
深圳灣大橋
“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是我國區塊鏈技術專利申請最為活躍的地區。”劉國宏介紹,根據相關數據庫檢索結果,2021年在我國境內和港澳地區共計有10710件區塊鏈相關的發明專利申請,其中有3282件發生在大灣區,佔總數的31%。僅中國境內,深圳是我國區塊鏈發明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城市,共計2525件,分別佔大灣區和中國境內申請總數的77%和24%。
從專利申請企業角度看,大灣區內的平安集團、騰訊、壹賬通智慧科技、微眾銀行等企業,佔據區塊鏈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的頭部。在2022年福布斯全球區塊鏈50強企業榜單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共7家,佔上榜企業總數14%。其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有平安、騰訊、微眾銀行3家企業,佔中國上榜企業的43%。
劉國宏説,大灣區“數據孤島”問題突出,而且試圖依靠統一正式制度與規則根本是不現實的。對此,區塊鏈提供了既有規則框架下的有效解決手段和全新思路,利用分佈式、可追溯、不篡改特性,由數據權屬主體提出訴求,由專業服務機構依託哈希值比對,驗證數據來源真實性及數據內容無篡改,進而實現可信數據的跨域交換,真正把數據資源作為生産要素的巨大價值釋放出來。
例如,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是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金融發展局和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指導兩地央企國企等機構共同建設的粵澳兩岸區塊鏈重要基礎設施,于2022年3月正式在粵澳兩地上線試運作。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主要為粵澳兩地機構、居民,提供安全、可信、高效的跨境數據驗證,服務於跨境資産證明、跨境銀行開戶、跨境資産抵押、跨境財富管理等業務場景,兼顧大灣區內金融創新和金融穩定。
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為粵澳居民提供資信資訊的跨境驗證服務,特別是使澳門居民在橫琴辦理相關業務時,可以出具澳門資産證明的相關資料,橫琴機構通過平臺對澳門的資産資訊進行驗證。平臺幫助減少了業務辦理過程中來往琴澳及銀行臨櫃的次數,提升了業務受理時效,拓寬了資料審核的途徑。在首筆業務中,澳門居民在手機銀行中獲取個人在澳門側的資産資訊,由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存證“數據指紋”,以供橫琴側機構進行“指紋驗證”,整個過程5分鐘就可以完成。
“區塊鏈,尤其是聯盟鏈,是技術領域公認的傳遞信任的機器。”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資訊官馬智濤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面臨著制度性差異、缺乏數字基礎設施等核心挑戰。而基於區塊鏈技術以及以個人為主導的分佈式數據傳輸協議,可以有效促進數據要素的流動,助力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目前,微眾區塊鏈與多方共建的開源聯盟鏈生態圈已匯聚超過3000家機構與企業、7萬多名個人成員,成功支援了金融、醫療、司法、農業、製造業等多個行業的數百個區塊鏈應用落地,支撐産業數字化的標桿應用超過200個。
此外,劉國宏建議,區塊鏈作為新興前沿技術,國際尚未形成重大技術壁壘,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政府、企業和社會應給予安全自主可控區塊鏈技術和項目更多關注,支援大灣區機構和企業搶佔區塊鏈科技創新制高點、爭取區塊鏈産業發展新優勢。
一是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援區塊鏈領先企業牽引政産學研用合作鏈條,整合科研、教培和産業資源,發展國産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和應用項目。
二是培育中國“貝爾實驗室”。支援大灣區區塊鏈領先企業發揮既有先發優勢,探索企業實驗室或獨立研發機構發展,廣聚國內外科技人才,強化對以區塊鏈為代表的前沿科技戰略佈局。
三是以應用牽引技術升級迭代。用好大灣區濃郁的市場氛圍和成熟的市場機制,支援安全自主可控區塊鏈技術圍繞真實需求落地應用項目,在實際應用反饋和商業實踐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文/《絲路文明》記者 周金柱)
來源:絲路文明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