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藝“秋收”不“秋歇”
“今天看得盡興了,咱明天接著線上聚!”10月12日上午,西演·西安三意社新編秦腔歷史大戲《司馬遷》的雲端直播,拉開了這家百年劇社為期10天的惠民演出序幕,網路直播間中,來自城市四方的戲迷邊看邊議論,氛圍熱火朝天。
新作亮相、大戲連臺、惠民開啟……春華秋實,歷經近一年創作與排演“耕耘”,每年的金秋時節都可謂西安“藝術高光季”,今年,古城舞臺藝術碩果如期“成熟”,等待文藝愛好者們的採擷。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線上線下呈現豐盈藝術盛宴之餘,西安文藝人同樣在用不停步的探索與創新,共同勾勒出流光溢彩的奮進之秋。
新作與“成長”並軌 在“行”與“思”中找準開拓軌跡
國慶長假,看場好戲——10月4日晚的西安易俗大劇院,伴隨著緊密歡快的鑼鼓點,“群猴”騰躍在舞臺上,映入人們眼前,個個頑皮可愛,讓人撫掌叫好。這是由西安市文旅局主辦,西演·青年團承辦的“國韻秦風·十一秦腔展演”的第四場演出,也是西演·青年團全體師生最新教學成果——《美猴王》的首次正式華彩亮相。
在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裏,美猴王的故事最為人們熟知,在中國戲曲武戲中,猴戲也是最為精彩的精華之一。但另一方面,猴戲也以“難演難練”聞名,因為其以“打”為主,人物眾多,無論對主角美猴王,還是神將、羅漢等配戲演員,都有著極高的功底要求。因此,近年來,戲曲界學猴戲、演猴戲的演員日趨減少,猴戲一度面臨著失傳困境,令人擔憂。
西演·青年團團長何紅星告訴記者,西演·青年團是西安市市一支年輕的秦腔“生力軍”。今年排演《美猴王》,正是希望在“行”與“思”中,以戲帶功,“讓新作與新一代秦腔演員的成長‘並軌’,傳承賡續秦腔藝術的同時,全方位激活秦腔藝術的青春活力。”為此,除了舉全團之力上陣,本次新劇排演還特邀了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武生名家張四全擔任現場導演。
在逾半年的學習排練中,青年團師生夜以繼日,攻堅克難。當這部作品正式亮相舞臺,讓人驚艷——整個舞臺簡潔大氣,視覺美感突出,人物造型靈動新穎,武打設計熱鬧驚險,翻撲、對打、跟頭……演員們默契配合,憑藉著精彩絕倫的武戲程式和技藝,將孫悟空和各路人物鬥法嬉戲的生動情節,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舞臺上。演出當晚,這部全青春陣容的秦腔大戲,贏得了現場觀眾數十次的掌聲和喝彩。
敢於創新、敢於成長、敢於挑戰,通過一次次勇敢的藝術實踐,才能夠讓文藝創作一次次越過藩籬,爆發出巨大的藝術生命力——近年,西安文藝舞臺作品繁榮,氣象蓬勃,正離不開藝術創作者們的如斯理念。同樣在今秋,在這樣的理念下,西演·西安兒藝的兩部兒童劇作品創作已“箭在弦上”,期待與小朋友們相見。
記者從西安兒藝了解到,兩部作品中,兒童劇《我和大聖的一天》以傳統人物形象孫悟空為創作靈感,致敬生活中的平凡英雄,利用沉浸式體驗方式,兼顧人文性、趣味性以及先鋒性,是西安兒藝全新領域的一次探索與嘗試。而兒童劇《摘星星的孩子》緊貼時代脈搏,以培育兒童科技夢想與追夢精神為主題,是一部將航太科學與藝術深度融合的創新兒童劇作。“錨定時代坐標,從現實生活深處提煉美感與詩意,我們希望用這樣的作品,源源不斷地為大小觀眾,提供智趣相融的心靈啟迪。”西安兒藝相關負責人表示。
迭代與打磨同步
經典新生 精品更有“觀眾緣”
金秋古城的文藝新品,不僅有創新之作,同樣有對傳統藝術搶救性排演的全新呈現。如已由西演·西安市豫劇團排演完成,不日將亮相的豫劇陳派經典《黃金嬋》,就是其中之一。
豫劇《黃金嬋》是“豫劇皇后”——豫劇陳派創始人陳素真在上世紀50年代,根據《姚剛征南》總結加工、整理改編,形成的一部具有獨特陳派風格的保留劇目。全劇以東漢初年,黃金嬋忠貞愛國為故事背景,展現了劇中人物的家國情懷。
撣去蒙在經典之上的歲月塵埃,擺在當代文藝人眼前最重要的難題,就是如何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讓它被今日觀眾接受、喜愛。記者從西安市豫劇團了解到,此次《黃金嬋》由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徐俊霞擔綱主演,並在排演過程中,進行了“移步不換形”的傳承創新——在保留傳統的固定程式時,極大提升了劇目的趣味性,例如《黃金嬋》中每場武戲,即便程式相同,也能在巧妙的設計下做到表演毫無重復,極大地增強了這部戲的觀賞性。此外,劇目還採用了空間壓縮法,在保證劇目完整的前提下進行精簡,縮短全劇時長,更能適應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
除了《黃金嬋》,西安兩家百年秦腔劇社——西演·西安易俗社和西演·西安三意社,今年對於經典作品的拾珍復排也正進入關鍵時期。10月10日,當記者步入西安三意社的排練場裏,秦腔傳統劇目《九江口》正作為該社備戰第三屆陜西戲劇獎的劇目,在如火如荼的排練中。西安三意社總經理助理劉戈兵介紹,三意社全體演職人員對於這部生、凈、旦,唱、做、打並重戲,在排練中付出了大量心力,“大家都希望早日在打磨中,讓經典新生,心裏都憋著一股勁。雖然這幾天天氣降溫,但每每排練,演員們頭上都冒著熱氣,衣服也被汗水打濕貼在了身上”。
西安易俗社打造的復排作品,則有傳統劇目《湖陽春夢》,以及青春版《奪錦樓》。其中,《湖陽春夢》為上世紀80年代易俗社創編的精品喜劇,全劇主配演一共只有十余人,但憑藉緊湊精巧、幽默詼諧的劇情,成為當年以傳統戲曲手法編導新劇的成功典範,口碑滿滿。記者了解到,此次復排,該劇將進一步加強優勢特點,以期博得當代“觀眾緣”。
文藝與街區“互加好友”
破圈綻放舞臺時尚新光彩
老與新的相互碰撞,重塑著城市文藝氣質,全方位展現西安這座古都在新時代的開放包容。伴隨前期不斷的嘗試、磨合與探索,西安文藝院團,也在這個秋日綻放出文旅融合的時尚新光彩。
今年中秋,西演·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走進易俗社文化街區,帶來了精彩的極限藝術表演,台下觀眾掌聲、喝彩聲不斷——事實上,這只是這個全國聞名的雜技院團,緊抓文旅融合發展新機遇,積極開拓演出新市場的“窗口”之一。
今年以來,戰士戰旗雜技團的演職人員們創新演出模式,在老鋼廠設計創意産業園、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業街區、易俗文化街區、西安大融城以及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等古城新地標中,持續開展惠民演出活動。當讓人驚嘆的技藝絕活就在身邊上演,引發大眾熱議的同時,形成了顯著的文旅融合口碑效果。
除了街區中的“迷你演出”,這支西安“雜技天團”同樣與白鹿原影視城景區攜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出全新文旅融合演藝項目《戰秀》。相關負責人介紹,《戰秀》是一次大膽的實驗性的探索,作為立足於文旅演藝市場的創新項目,現場觀眾以“拆盲盒” 的形式層層解鎖節目,沉浸式感受過去只能在電視或劇院才能看到的高水準極限藝術。
當文藝與街區“互加好友”,雜技藝術呈現有了新方式、新空間,屬於舞臺的精彩,則從劇院氤氳到大街小巷。“我們希望把高超、驚險的雜技藝術和本土地域文化、旅遊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通過旅遊業的發展為文藝院團事業提供靈感來源和改革創新的平臺,通過文藝的繁榮為旅遊業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戰士戰旗雜技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俯下身”與“走出去”相伴
文藝花開百姓中 芬芳五湖四海間
藝術是從生活中萃取出來的,火熱的生活賦予了時代舞臺文藝以經典品格和精神深度。也正因此,縱使時光在變,流行在變,屬於西安的文藝質感裏,永遠不變的是“走進人民”的藝術肌底。每每秋日來臨,一系列文化惠民演出都會在古城開啟,讓人民盡享文藝“豐收”的碩果。
10月12日,西安三意社大型秦腔新編歷史劇《司馬遷》和秦腔傳統劇《清風亭》在曲江演藝大廈鳴鑼開演,現場沒有一位觀眾,但在對演出進行直播的網路直播間的評論區裏,卻有萬餘名觀眾擁入,火爆非常,“太經典了,淚奔!”“李康定和楊力唱得真好,經典就是經典!”
“我們這次惠民演出,安排了《司馬遷》《清風亭》《安國夫人》《法門寺》四部傳統大戲,原本計劃在10月12日—10月21日在曲江演藝大廈連演20場,但受疫情影響,線下演出目前無法正常進行。”西安三意社社長侯紅琴告訴記者,大家並沒有因此放棄,“在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將這次惠民演出,改為網路平臺免費直播。多機位配合,近三十人的樂隊現場伴奏,仍然是10天,仍然是20場,而且要以高品質的直播品質,讓戲迷觀眾欣賞到最好的演出效果。”
不約而同,西安易俗社也正在籌備金秋的惠民演出。記者了解到,在本月底,西安易俗社將為戲迷帶來《翰墨緣》《奪錦樓》《忠義俠》《庶民情緣》《勞模劉西有》等20場演出,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俯下身”的演出,讓本土觀眾盡享文藝碩果,“走出去”的演出,則在金秋,讓西安文藝花開的芬芳撒播到大江南北,惠及五湖四海觀眾。
除了西演·西安歌舞劇院的舞劇《門》即將走出西安,在多地上演,記者從西安兒藝了解到,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兒童劇《火印》《二十四個奶奶》即將走進甘肅、寧夏等地,讓更多的孩子在藝術中傳承紅色基因和傳統文化,在美育中體悟家國情懷;2022年度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遊交流重點項目———《二十四個奶奶》港澳地區巡演交流項目將走進港澳,帶領港澳兒童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同時,該劇還即將赴南京參加中國劇協舉辦的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
來自古都西安的好作品在全國舞臺綻放出絢爛花朵,這樣的例子層見疊出。從9月3日至9月23日,西演·西安話劇院話劇《四川好人》全國巡演,途經淮安、常州、昆山、張家港、宜興等8座城市,為近萬名觀眾留下了“好人”印象。
秋代表著收穫,秋同樣是又一個播種與新生的季節,當誕生在西安的一部部文藝作品,在潤物細無聲中展示古城文化,擦亮“西安文藝”新名片,屬於西安文藝的更大舞臺正等待被開拓,迎接更美好的華美篇章。 記者孫歡 實習生袁藝函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