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袁紅:非遺在三秦大地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

在易俗文化街區,濃厚的秦腔藝術氣息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遝來;在東倉鼓樂社的非遺課堂,人們臨摹、學唱工尺譜,體會附著在音與器中的厚重歷史,感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演奏方式……極具陜西特色的非遺項目,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百姓身邊。

“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陜西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實現了傳承,而且實現了創新發展和華麗轉身,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與生機。”9月19日,在第八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2022絲路非遺大師對話”中,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促進會會長袁紅如是説。

但曾幾何時,有的非遺項目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外來文化的衝擊等多種原因瀕臨失傳。現代生活裏,如何讓老手藝玩出新花樣?如何喚醒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記憶與理解?我和50多位非遺傳承人多方奔走,在政府的支援下,陜西省非遺産業促進會應時而生。促進會會集了全省各地的非遺精英和非遺企業,大家用滿腔的熱情,直面非遺保護的難點,互幫互助,大膽探索,勇於實踐,致力陜西非遺傳承保護工作。

在宣傳展示方面,我們借助大平臺,不遺餘力地宣傳推介陜西非遺。近年來,促進會代表陜西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26場,組織三秦非遺參加上海進博會、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非遺博覽會等大型展覽活動40余場。

青少年學生是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一支力量,是傳承優秀文化的生力軍。我們在20多所高校建立非遺研學基地,開展非遺課題研究6項。在中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培訓學生近萬人次,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像西安西一路小學的秦腔社團、航太一小的皮影社團等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為了講好陜西故事,我們也進行有益嘗試,將戲曲演唱、曲藝民歌、情景表演、舞蹈演出、器樂演奏、實物展示等相互融合,創排的情景劇《繁華印記》及《非遺培訓大師課》等項目入選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項目。組織12款非遺産品入選“十四運特許産品”,榮獲省、市旅遊商品大賽金獎,借助十四運大舞臺,宣傳陜西文化。

在疫情防控的攻堅時刻,我們組織300多位非遺傳承人創作數百幅藝術作品,弘揚時代精神,謳歌抗疫英雄,宣傳防疫知識。為一線捐款捐物,彰顯了非遺人的家國情懷。

在實踐中,我們注重非遺的生産性保護和非遺工坊的建設,非遺工坊不僅可以帶動農村産業振興,也將促進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工作。我們共建非遺工坊30多個,助力非遺産業扶貧,帶領1200人脫貧致富。

作為文化強省和旅遊大省的陜西,非遺項目猶如繁花綻放。現有聯合國文化遺産3項,國家級文化遺産87項,省級文化遺産674項。如何讓非遺“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既堅持非遺保護的原真性,又擁抱現代的生活業態,努力使非遺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是我們促進會考慮的新課題。本報記者 夏明勤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袁紅:非遺在三秦大地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